- 产业链现代化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 李瑞光
- 2704字
- 2024-12-19 17:20:45
1.2.1.5 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核心概括,是论文提取及规范化处理的结果。关键词介数中心性值表征产业链研究领域不同阶段的热点转化以及变异关系。
产业链研究时区视图可视化分析可以展示产业链研究的思维线索。在动态时区视图中,第一个被引用的时间是关键词识别的位置,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相应的节点参数,可以让关键词动态呈现产业链研究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某一时区关键词的密集程度和该时间段的研究繁荣与否有关。细观产业链研究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见图1.2)可知,2000—2003年,关于产业链研究的主题较多,内容较为丰富,包含生态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链等诸多方面。
图1.2 产业链研究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
产业链研究突现词分析表示各年份研究前沿的变化。2004年开始的“循环经济”的突现强度[5]为6.28,2012年“全产业链”的突现强度为9.19,2016年开始的“产业链现代化”的突现强度为4.12。可以看出,国内产业链研究一直紧跟国情和政策动向,聚焦热点,与时俱进,在此过程中也推动了产业链研究的不断发展。产业链研究突现词分析见图1.3。
图1.3 产业链研究突现词分析(1992—2021年)
(1)萌芽期(1990—2000年):研究内容单一
本阶段,学术界开始提及“产业链”这一名词,但文献数量较少,研究的深度不够,没有对产业链进行较为明确的理论阐述,也没有对产业链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CNKI检索显示,凌大琦(1990)针对山西化学工业存在的重、散、旧问题,提出发展产业链群体的建议。江进富等(1992)对中洲林场进行调查和论证后,提出中洲农场应立足资源优势,嫁接生态产业链。
(2)快速发展期(2001—2009年):研究范围扩大
2001—2009年,我国产业链领域的有关研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持续时间长达近十年。随着产业链概念的普及,学术界和企业界逐渐意识到产业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使用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部分企业也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此阶段学者对产业链研究的关注点分布在不同方面,分别对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整合、产业链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产业链研究高频词有“循环经济”“农业产业链”“生态产业链”等。2005年“循环经济”介数中心性[6]值为0.12,2002年“农业产业链”介数中心性值为0.11,表明此阶段循环经济和农业产业链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阶段被引论文前20篇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其中有4篇涉及产业链类型及概念界定。吴金明等(2006)提出,在四个维度链条关系相互平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并将产业链模式归纳为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构建了“4+4+4”模型,用以描述产业链的形成机制。郁义鸿(2005)在产品特性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划分不同产业链类型,同时建立了基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产业链效率评价基准。刘贵富等(2006)对产业链类型的划分则基于实用角度和形成过程,并指出产业链的动态和静态特性。魏后凯(2007)利用产业链分工理论解释了大都市区新兴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问题,提出推进形成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分工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王凯(2004)对比了农业产业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从加强价值链管理、组织链管理、信息链管理、物流链管理等方面提高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尹琦等(2002)在麻产品生态产业链的设计与开发中应用了生态产业链的概念。
(3)稳定发展期(2010年至今):研究领域多元化
2010年以来,学术界和企业界越来越关注产业链。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链理论进行了研究,政府和企业也用产业链理论指导经济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书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1年产业链相关文献中关键词的共现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寻径网络算法和修剪切片网对本阶段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本阶段的研究主题和方向呈现多元化,既包括农业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产业链延伸等传统问题,也涌现出了文化产业链、产业链现代化等新兴研究领域。
研究热点是指某一时间段多数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长时段跟踪和分析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凝练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及学术走向。通过产业链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本阶段产业链新兴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题:
一是基于产业链运行机理以及演变规律等的理论研究。这类研究重点关注产业链的内涵、类型、特征等基础理论,理论研究侧重产业链的形成、稳定性及构建等方面。可以看出,现阶段对产业链的研究已经由具体的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产业链理论对现实层面的指导意义得以加强。许益亮等(2013)指出,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经营的有效协同是产业链运作模式的重点,关键在于有效整合技术主导型和资源驱动型全产业链治理模式。周颖等(2012)概括了循环农业产业链的三种网络形式及特征,提出农业产业链内源动力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与竞争,而外源动力机制则以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等为重点。张庆彩等(2013)剖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二是基于具体产业领域的产业链研究。这类研究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实践意义,研究重点集中在产业链运作机制和组织发展模式等方面,目的是促进旅游产业、农业等某一具体产业发展。郝淑丽(2016)分析了废旧纺织服装回收产业链逆向组织运行模式和社会网络两种组织运行模式的运行机理与特点。赵小芸(2010)阐述了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和基本形态。成德宁(2012)对比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的不同模式,提出农业产业链整合可以选择农民合作组织型整合模式。此外,有学者就禽蛋产业链、移动通信产业链、旅游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链等有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是基于协同、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研究。这类研究侧重于学科领域交叉,考虑“互联网+”、创新链、资金链等与产业链的融合、协同发展,研讨对产业升级的效应。魏晓蓓等(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了农业产业链升级“智慧农业+主导企业”“农村电商+农户聚集化”两种不同模式。胡乐明(2020)阐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提出加快完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整体构建的基本思路。匡茂华等(2020)提出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产品生产、文化、管理、组织四大融合路径。袁继新等(2016)基于企业样本数据,分析智慧健康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基本情况,指出有关产业薄弱环节及研发重点领域。
四是基于空间分布的区域产业链研究。此类研究主要基于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产业链的空间布局特征,探讨区域产业链的完整性,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链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程李梅等(2013)归纳了产业空间演化的五种基本模式,总结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企业转移陷阱”现象,提出根据产业链空间演化规律破解陷阱的路径。孙泽生等(2020)基于企业数据,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格局及演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