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现代化进程中,生产能力分别有五个方面: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货币、剩余产品。
关于它的定义,我认为,生产能力是指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进行改造劳动对象之后,再使用货币手段产出并交换社会剩余产品。
由此可知,生产能力满足以下条件:
1.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
2.劳动者进行改造劳动对象。
3.社会剩余产品由货币产出并交换。(货币出现后,使得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产生,是货币赋予了剩余产品以价值,也就是说,货币是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产生的原因)
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产生是现代化经济的本质特点,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剩余产品存在于供给环节,它的累积不是资本过程,而是使货币供给商品的能力储备,亦即供给侧是经济发达的原因。到了消费环节之后,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被消耗,不再能够满足社会剩余的需求,随着时间变化,形成“社会剩余价值”,在历史经济上,发挥着庞大的经济效用,使得社会再生产不断出现新一轮循环和进步。社会剩余价值是衡量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标准。使用货币消费商品的能力过程结束之后,社会剩余价值就已经逐渐产生,例如:
3元=一瓶可乐,这里描述的是使用货币消费商品的能力,也是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体现,但是,社会剩余价值产生之后,只能用隐形的“社会剩余货币”来量它,我认为,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社会剩余价值*变化的时间)/社会剩余货币。从某种意义上,社会剩余货币是隐形的未来货币,它的值越大,表示社会剩余产品的价值越小。即社会剩余货币越多,它的实际购买力就越强,社会剩余货币就是支用经济的未来价值,是金融产生并发展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