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科研插图设计思维与Illustrator实例精讲
- 史天星 邬文静著绘
- 2488字
- 2024-11-28 16:47:56
自序
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
我与科研插图的“第一次邂逅”要追溯到大四时选修的高等细胞生物学课程,这是一门研究型课程,每个小组要根据一篇经典免疫学文章做一份案例研究汇报。当时我因为会一点Photoshop,PowerPoint用得也还算利索,就成了小组的“临时插画师”。我当时对文章的理解还很“朦胧”,更谈不上有多少想法,只想着图要尽可能整齐、美观,而手边最厉害的参考书当数由Garland Science出版的Essential Cell Biology了。于是我翻着书,“照猫画虎”地绘制了一系列细胞表面受体。看着满满当当的一页图,我骄傲了好几天。本就喜欢涂涂画画的我,更加热衷于在笔记中配上各种示意小图,在方便记忆的同时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乐趣。
毕业之后,生物系的学生不是留在实验室继续深造,就是彻底转专业,学生物统计或商科,而我因为画得起劲儿,偶然间获得了同学和教授的提点,“你知不知道Biological Illustration(生物插图)这个专业?好像很适合你。”没承想这随口的一句话,让我的人生轨迹来了个大转弯。
从实验室到画室,我放下吸管拿起画笔,从中国的香港到北京再到美国,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生物医学可视化专业毕业回国,也终于把我的爱好变成了事业。我离开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却又置身于更多有趣的实验中。在创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作,我深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插图越来越重要了,组会PPT、学术报告、文章、基金申请……全都需要配图,我们能不能跟你学一些方法,自己画一些简单的图?”在收获更多客户信任的同时,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学术领域当下的需求和科研人员的痛点。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把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灵光一现”整理成一套适合学习的方法,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家。
整理思路是一个“纠结”的过程,我时不时地陷入思维定式中止步不前,也时常怀疑自己的方法究竟是“好”还是“笨”。正值此时,我得到了学姐邬文静的倾力相助,在她10年插画师/动画师经验的“加持”下,我们结合国内学者的实际疑难,将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的内容录制成了一套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生物科研插图设计视频,叫作“SciViz”。不论是刚接触科研的在校学生,还是忙于实验的科研人员,抑或是需要兼顾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医生们,都可以通过这套视频掌握设计思维。在过去的两年实践中,大家给予了我们各种鼓励和支持,及时给我们各种反馈,促使我们进一步完善内容的设计,也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我对“SciViz”的数十节课程内容进行了提炼,整编成了本书。本书将创作分类和流程、设计思维的养成和科研插图的设计要点、软件操作技巧等内容分成5章,对科研插图创作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实例剖析。
第1章:认识科研插图,告别创作焦虑!
随着“可视化”在学术交流中显得愈发重要,科研插图如今已是研究人员们日常绕不开的话题。然而却鲜有人真正了解科研插图的不同类别及区别,在设计时一概而论,不能最大化发挥插图的作用。因此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分类讲解,带大家从头审视这个“看似熟悉”的领域。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则是“创作流程”。很多读者在“急需一张图”时感到无从下手,或一下子进入到细节中,失去全局观,最后难免变成亡羊补牢式的东拼西凑。所以本章我们还将详细阐述创作流程中的四个主要步骤和两个辅助环节,帮助大家走出误区,并通过有序训练,养成规范的创作习惯,告别“创作焦虑”。
第2章:为什么设计思维的养成至关重要?
刚接触插图设计的读者往往有一个误区:高质量的插图源自熟练的软件操作,故而他们总是十分积极地学习各式各样的操作技巧,这就导致了他们面对一个空白画板时,容易被自己会的那些操作技巧牵着鼻子走。“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因为我学了这个操作,我看别人这样做的……”于是我们在学术交流中便总能看到一张张效果堆叠、五光十色的图片,它们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美感,既不能辅助理解,又不够赏心悦目。当插图不能充当有效交流的桥梁时,创作便成了被动的任务,“发文章又得配图文摘要,好烦啊!”长此以往,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疲惫不堪。
要想扭转这样的局面,其实只需牢记4个字——重道轻术。当我们把重心从“操作技巧”转向“设计思维”的时候,便脱离了软件的限制,转而探索自己的逻辑是否严谨,图形符号语言是否明确,读者是否在跟着我们的思绪来观看我们用插图所讲的故事。如此一来,这个过程就变得亲切起来。
第3章: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让思绪中的图形跃然纸上?
我们所讲的这个“术”仿佛特别能激起大家的学习热情,有些读者甚至自学了Adobe“全家桶”和各种3D建模软件。但学得越多,似乎越不清楚自己该用什么软件、如何运用。根据期刊要求和最常见的插图需求,这里推荐大家使用最适合用于表达图形语言,也比较好上手的Adobe Illustrator(AI)。另外,我们也从AI庞大的功能体系中归纳出了一套只需要鼠标就能操作的绘制方法,不需要数位板等高阶数码绘画工具,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和门槛。
第4章:手学会了,脑子似乎也懂了,那么就到了融会贯通的时候了!
在过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融会贯通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理解和自由发挥之间总是有那么一层“窗户纸”,令大家频频受挫。“我应该是理解了的呀,为什么还是设计不出来?”其实只是因为大家看得少,实践少,创作时难免顾此失彼。所以在本章,我们对设计思维和叙事表达进一步细化,分门别类地列举了技术流程图、信号通路图、免疫机制图、遗传学插图,以及病毒生活史插图中最实用的设计要点,并搭配以具体案例。另外,我们也对图文摘要这一越发重要的插图类别进行了详解,带大家“捅破窗户纸,打通任督二脉”。
第5章:那些我们亲身经历的创作故事!
或许有一部分读者会从科研插图的设计与创作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行业。作为职业插画师,我们的日常创作和以上所讲又有哪些异同之处呢?本章将附上多篇过往作品的创作历程介绍,从草图到配色,以及不同风格的演绎……希望能带给大家些许启发。
最后,我想真诚地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反馈意见的学者、编辑及插画师伙伴们,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认可和支持。在学术交流和可视化创作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本书的到来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深度交流,协同进步。
生物医学插画师 天天
202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