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庭要么看重的是长子,因为长子要撑起家业,是着重培养的对象,要么疼幺子,与长子相比,幺子可能并不需要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在父母年岁渐长、家族事业逐渐稳定后,父母可能更加关注如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
幺子作为最小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和宠爱,因为此时父母可能已经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专注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而恰恰朱小四与几个哥哥都处于中间的尴尬位置,既不能得到朱元璋的重视和培养,也不能得到宠爱,不然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
他们真正得到朱元璋的重视是在朱元璋在决定以培养一批自己的儿子替代开国武将统领大军镇守边塞时,不过他们的作用也就是自家儿子当打手,就和农村两个家庭闹矛盾一样,谁儿子多,谁儿子打架厉害,谁就能称王称霸。
朱元璋出身农村,自然对这一套再熟悉不过,运用到了治国安邦上了!
只是现在虽然不到重视,但是不可能说孩子受伤了,当父亲的依旧不闻问,或者冷漠以对。毕竟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儿子还不至于那么冷血无情。
朱元璋也觉得马秀英说的有道理。于是很亲切的询问:“小四,你现在感觉如何,要不要让郎中再来看看。”
朱小四回答说:“暂时没有什么不舒服,可以让郎中来看看吧,就是睡得不是很踏实。”
马秀英听了后连忙吩咐下人:“去,立即通知郎中来下。”
朱元璋安慰说:“应该没有什么,估计是惊吓到自己了。慢慢的调养下,以后可别再乱跑了。”
不一会,郎中赶了过来,见朱元璋也在,连忙行礼说:“拜见吴王。”
朱元璋说:“赶紧给小四把把脉。”
郎中赶紧给朱小四诊断,一会郎中说:“没有什么,就是惊吓后,有损心血,继续吃我昨天开的药,慢慢就会好的,夜里有点凉,注意被子,吩咐陪伴的人多注意,准备点热水。”
随即朱元璋在说些没有什么营养的关心话语后便去忙军务了,马秀英也坐了会见朱小四吃了点粥后就走了。
朱小四吃了点粥,感觉要舒畅多了,或许真的是如郎中所言吧。
朱小四开始感觉有点闷热了,他下床来,走到小客厅的大门前,门外是一个小小的院子,这时正值太阳高照。
现在朱元璋的势力稳固,地位逐渐提升,管辖地盘和民众扩大。辖内的社会经济在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是处于攻守易形。所以府内的物资已经是不能说充沛改善了,而是能够需要什么就用什么。
但是朱元璋和马秀英出身贫苦,简朴,除了吃穿上略微讲究外,其余都是简朴,从外表来说和吴国公时代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朱小四的小院也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变动。
照顾自己的一共有二个人,是马秀英亲自挑选的侍女,就目前而言还把他照顾的不错。昨晚那个侍女进府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以前的朱小四不懂,但是从后世来的也要学会一些人情世故,他觉得还是自己争气点,别人也照顾起来用心些。
朱小四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这个未来不是要去称王称霸,一统全球,而是要自己存活下去。而是要有一健康的体魄。
如果按历史,自己未来靖难成功登基为帝,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带着军队打仗,为什么能够打仗,是因为自己在军中混迹多年,参与过很多次北征残元。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武力,身体条件都可以,再往前推,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体质,也就是说自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锻炼。
现目前最紧要做的就是健康成长,不管未来如何,先让自己活下去。这个时代到处是随时面临生存危机。还是那句话生存第一,其余都是次要的!不,对现在的他而言,除了生存再也没有别的事情能够做
朱标英年早逝的情况,就是一个警讯。
朱小四的自我训练规划也从此刻开始了,每天早起小跑一段时间。自己开始蹲马步打拳,当然饭后的行走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朱小四就在院子里转圈圈。做一做伸展运动,他要恢复自己的肌肉记忆,同时将自己的小小身体给活动开来。如果自己当时不是底盘不稳就不会跌下来。
所有的一切都是面向未来而设计的!当然自己的便宜爹也在面向未来进行人生中重大的规划。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小明王韩林儿,这位曾经引领农民起义、反抗元朝暴政的领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崛起,小明王所代表的龙凤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在朱元璋的精心策划下,一场针对小明王的阴谋悄然展开。
朱元璋派遣部将廖永忠前往迎接小明王至应天(今南京)。廖永忠,作为朱元璋的亲信,被赋予了这一重要任务,但实际上,他的使命远不止于此。在廖永忠的陪同下,小明王踏上了前往应天的旅程,然而,这场旅程却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点。
当小明王的船队行至瓜洲(今江苏邗江)附近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了。
当小明王的船队行至瓜洲(今江苏邗江)附近时,天色已晚,江面上泛起层层薄雾,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祥之兆。小明王坐在船舱内,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但他并未多想,只当是旅途的疲惫所致。
廖永忠站在船头,目光冷峻,他早已接到了朱元璋的密令,知道此行的任务不仅仅是迎接小明王,更是要将其除去。他心中暗自盘算,如何才能让这场“意外”看起来更加自然,不引起他人的怀疑。
突然,一阵狂风骤起,江面波涛汹涌,船只开始剧烈摇晃。小明王的侍从们惊慌失措,纷纷涌向船舱内躲避。小明王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苍白,他紧紧抓住扶手,试图保持平衡。
“廖将军,这是怎么回事?”小明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廖永忠故作镇定地回答道:“陛下莫慌,这只是江上的风浪罢了。属下已经命人加强防护,定能保陛下安全。”
然而,廖永忠的话音未落,又一阵更猛烈的风浪袭来,船只瞬间倾斜,仿佛要被巨浪吞噬一般。小明王惊恐万分,他试图呼救,但声音却被狂风淹没。
就在这时,廖永忠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低声对身边的亲信说道:“动手吧。”
亲信们心领神会,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有的用绳索绑住船锚,有的则悄悄打开船舱的底舱门。随着底舱门的打开,江水如猛兽般涌入船舱,船只迅速下沉。
小明王见状,终于明白了廖永忠的意图。他愤怒地喊道:“廖永忠,你竟敢背叛我!”
但廖永忠却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道:“陛下,这是天命所归。您安心去吧。”
随着江水的不断涌入,小明王和他的侍从们逐渐被淹没在冰冷的江水中。他们的挣扎和呼救声渐渐消失,只留下一片死寂的江面和逐渐远去的船影。
小明王的溺亡,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命运的终结,也预示着元末农民起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小明王的消失,龙凤政权也随之瓦解,朱元璋的势力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张。这一事件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政治胜利,为他日后建立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对于小明王来说,他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作为一位曾经引领农民起义、反抗元朝暴政的领袖,他最终却未能逃脱被暗杀的命运。他的故事,成为了元末明初那段动荡历史中一段令人唏嘘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