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老祖宗的思想

苏在青却觉得这个主意挺好,她也就顺杆子往上爬,苦笑着说:“我觉得陈叔说得挺有道理的,这个办法很好,那麻烦陈叔给我找几个这样的人,我给出场费,让他们去我妈妈家闹一闹,也让我妈知道江湖险恶。”

陈大鹏嘿嘿一笑,“那先说好了,到时候把你妈吓哭了,出什么事,你可别怨我。”

“绝对不怨陈叔,以我对我妈的了解,她多半会打电话给我,把我给推出去。”苏在青自嘲一笑。

以她对自己妈妈的了解,一旦遇上这种事,多半推她这个女儿出来顶包。

苏在青看了看时间,已经四点多了,今天被她妈妈的事耽搁了时间,古董也没来得及清点,答应了司马复采购粮食也没采购。

于是,她急匆匆打车回到别墅,再开着小货车急匆匆去到农贸市场,分别在几个农贸市场,几家店分批采购了一些几百斤米粮油,顺带,她还买到运粮食专用的推车。

时间总算赶上了,刚好今天是十五月圆之夜,借着月光,她才发现自家后院能看到云极山,突然就想到既然她这里的水从山上引下来,司马复也是从山洞穿到现代,或许他那里也有一座山。

那有可能山上也有水源,或者说山的附近有地下水,可以挖井取水。

苏在青正看向云极山的时候,司马复正好就到了,她指着月色下的云极山,问:“侯爷,你看看我这围墙之外有座云极山,你那边有没有这样的山。”

司马复想了一下,回道:“山洞后面是有一处无名山脉,但是没有名字,仙人为何这样问。”

“这就对了,我这里的水就是从云极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如果你的时空也有云极山,那么山上,或者说山洞附近有水源,你找人去探测一下。”

“说不定在那边能找到水源。”

她不知道司马复和她是不是处于平行世界,但她隐约觉得,他们所在的山应该是同一座山,只是她这里建成了别墅,他那里还是山洞。

司马复听完,焕然大悟,觉得她说的十分有道理,“多谢仙人提醒,我回去便寻人去山上寻找水源。”

苏在青点点头,指了指她院子中堆放的粮食,“这里是你要的粮食,我采购了五百斤。”

司马空能通过包装袋看见里面一颗颗的米粒,“居然全都是粳米,这些肯定花了不少银两。”

“这些粮食都是几块钱一斤,是我们这里的普通百姓吃的粮食,没什么特别。”苏在青随口解释。

“普通百姓吃的,仙人这里,真是世外桃源,不知要过多少年,我西吾国的百姓才能人人都吃饱饭。”

“有你这位了不起的侯爷在,不用多久之后,你们那的百姓也能吃得上。”

两人像极了商业互。

司马复低着头,不好意思的笑着开口:“仙人谬赞,不过我已经命府中的农人开始种植土豆和那些农作物了,等到秋收的时候,百姓就能跟种,到时候,百姓也就能多些口粮。”

他接着,从露营车上拿出一个圆木盒,“对了,这个是我妹妹阿瑶托我送给仙人的。”

这是苏在青没想到的,好奇的问:“你妹妹应该很小,她居然会我送礼物。”

司马复笑得温柔,“阿瑶今年十四了,马上快及笄了,她虽然年纪小,但她聪明机敏,像极了她母亲如夫人。”

苏在青一连三问:“才十四岁,在我们这里也就上初中的年纪,她母亲,不是你母亲吗?你们不是亲兄妹吗?”

“初中是什么,学堂吗?阿瑶是如夫人和她先前丈夫所生的孩子,后来如夫人嫁给我父王,随我父王姓,我父王登基之后,就封了公主。”

苏在青先跟他解释什么叫初中,“在我们这里的无论男孩女孩从八岁起都要去学校读九年书,学费由国家承担。”

她接着又说:“你们古代王室还挺大肚的,女子可以二嫁,还能带上原先的孩子。”

司马复有些听不懂苏在青话里的意思,“女子为何不能二嫁,女子能孕育子嗣,为家族诞下孩子,西吾国人口稀少,这可是为国增添人口的大事。”

“且母亲生下来的孩子带到夫家,那就是这个家族的孩子,这样家族也能强大起来。”

“仙人,你这里的百姓不是这样的吗?”

这个思想,是苏在青从前还真没听说过,她一直以为老祖宗封建保守,却不想老祖宗只是老,并不蠢。

“在我们这里,也就三四十年前,女人离婚是会被人瞧不起的,她妈妈就觉得离婚很丢脸,曾经教我的女老师因为忍受不了丈夫一家的虐待,又不能离婚,被逼的喝药自杀。”

想到过往那些事,想起她死去的老师,她忍不住重重叹息一声,“几百年前的女子都以丈夫守寡,为守贞洁牌坊为荣。”

现在想想,老祖宗的思想挺超前的,现代人反而越活越封建。

包括她妈妈也是,当年她爸在外面有了人,闹着要离婚,她妈妈觉得丢人,死活不肯离,后来是她爸的小三生了孩子,他爸急着给孩子上户口,答应把家里的房子给妈妈,再送弟弟出国留学,她妈这才答应离婚。

苏在青才觉得自己哪壶不开提哪壶,只能换个话题,“那你母亲一定对你很好吧!”

司马复点头,“我母亲读过书,识字,尽管父王并不宠爱我们母子,但母亲从不自怨自艾,她亲自教我读书识字,我被派去做质子,母亲哭着求父王想跟着我同去北燕,可父王不许,母亲就求了她的先生陪同我北燕。”

可惜,先生也去世了。

这夜,苏在青重新认识了司马复,她知道了这个少年人自小不得父亲看重,但他敬爱母亲,爱护妹妹,懂得百姓疾苦,民生艰难,在他国忍辱负重生活了十年,从没忘记母亲和先生的教诲,希望封地百姓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