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传:别是一乾坤
- 金丹霞 吴林飞 尤豆豆
- 5962字
- 2024-11-28 16:38:45
第一章
瓯居海中
山海交融的一座城
《瓯居海中》雕塑 徐志通作
打开温州地图,只见一只桀骜的“雄狮”依山而卧。绵延起伏的山峰,犹如背靠的屏障,而蜿蜒的海岸线匍匐在脚边,海浪拍打着数千年岁月砌成的堤岸,潮涨潮落,风起云涌。
温州,这个山与海共同孕育的孩子,生长在浙江省最南端,西、北与浙江的丽水、台州相连,常常谦卑地自称“偏居东南一隅”。其奇崛复杂的样貌和浙北的兄弟姐妹全不类同,俨然是浙江这个大家族中的异数,反倒和相邻的福建看起来更加性情相投、习俗接近。
她曾经是汪洋大海中一个孤独的身影吧?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寥寥几笔,透露了她的前世岁月——“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晋代堪舆大家郭璞注解说:“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
东瓯,温州的古称。
瓯,是一个不太常用的字眼,《说文》释义为:“瓯,小盆也。”这个本义仅为容器的“瓯”,在温州却有很高的使用频率。
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温州人称为“瓯江”;本地特有的柑橘品种,名为“瓯柑”;水袖飞舞间咿咿呀呀唱响的本土戏剧,被命名为“瓯剧”;百工技艺中还有风格独特的“瓯窑”“瓯塑”“瓯绣”,甚至方言口语中都带着“瓯”,如“手掌瓯儿”“玉瓯花”“瓯兜相”……
20世纪初传教士拍摄的温州东门码头 选自黄瑞庚主编《温州老照片》
近代经学大家刘师培在《古代南方建国考》中,对“瓯”曾有这样的详解:“瓯以区声,区,为崎岖藏匿之所。从区之字,均以曲义。故凡山林险阻之地,均谓之瓯。南方多林木,故古人均谓之瓯,因名其人为瓯人。瓯是因地多山林险阻而得名。”在他的描述中,位于南方的瓯地呈现出林木茂密、山水阻隔的地理风貌。而在晋代郭璞关于“瓯居海中”的注解中,身处“岐海”中的温州,天然和海洋关系密切。
山的骨架、海的基因铸就了这座“山珍海味”齐全的城市。
海退成陆
背山面海的温州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
西部是层峦叠嶂的浙闽山地,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山地和丘陵几乎覆盖了温州的中西部,占陆地总面积超过五分之四。东部则面朝浩瀚的东海,狭长的沿海平原不足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纵贯西部和东部的是无数条枝杈纵横的河流。
“七山二水一分田”,温州人对这片土地的概述,满怀着复杂的情感。山高林密,形成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交通极度不便;平原面积少,因而耕地稀缺,粮食不足。然而,不管你感恩也好,怨恨也罢,这就是大自然赐予的一方水土,亿万年造山填海的结果。
远古时期的温州,犹如浮在东海上的一叶孤舟,直至五千年前,今天富庶、温润的沿海平原还是一片汪洋。据学者吴松弟考证,五千年前,海水一直到达今天与温州相邻的丽水青田县城、温州下辖的平阳县城、水头一带。位于温州市瓯海区和龙湾区之间的大罗山,古称泉山,满眼青葱,遍植杨梅,是今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然而数千年前它还曾是这片海域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孤岛,在寂寞的岁月长河中时起时浮。
“沧海变桑田,乾坤自今古”,这是文学家的语言,地理学家们为我们描述的则是这样一幅场景:漫长的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不断改变着地表的形态。当大量覆盖于地球表面的海水渐渐退去时,陆地持续隆起,露出海面,并在相互连接、碰撞、隆起、断裂的过程中,完成惊心动魄的地质演化——温州西部浅海抬升为陆地,成为山区;东部则经历了一次次海侵、海退的循环往复,在最后一次即第四纪大海侵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性海面的不断下降,岸线后退,许多浅海区直至三四千年前才逐渐成陆。
在瓯江、飞云江河口两岸,至今仍有上百处以“屿”命名的地方,如鹿城双屿、龙湾屿田、瑞安马屿等,这些名字暴露了它们前世都曾孤立于海上的秘密,它们是沧海桑田的亲历者。
海退成陆的演变一直持续着。很多古诗文的字里行间也透露了这些肉眼可见的巨大变化。
距今1600余年的南朝宋初,永嘉郡太守谢灵运曾经乘着小船游览帆海,并写下《游赤石进帆海》诗,其中有“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的诗句。石华、海月都是海中的贝类生物,帆海则位于大罗山西脉帆游山与吹台山脉头陀山之间,当时仍是一片浅海。而这片“帆海”到了五六十年后郑缉之的笔下,已耸立成山。郑缉之所撰《永嘉郡记》载:“帆游山,地尝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
谢灵运还曾登上今城区华盖山,赋《郡东山望溟海诗》,抒发了“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的心情——在华盖山上可俯瞰东海,显见离海不远。相隔四百年后的唐代诗人张又新也登临华盖山,看到的却是“见尽江城数百家”(《华盖山》),潮涨潮落间,海岸线已不断向东退去。
山脉屏障
风月同天,山水相亲,温州和南边的福建有着天然割不断的关联。
起自闽北的洞宫山,绵延进入浙江,呈西南—东北走向延伸,其主脉沿着丽水及温州泰顺、文成二县逶迤起伏,形成了浙江地势最高的主体山脉,大部分海拔都在千米以上,拿下了浙江境内第一高峰——丽水龙泉黄茅尖(海拔1929米)和温州境内第一高峰——白云尖(海拔1611米)两块金牌。
洞宫山脉向东和西北延伸后扩展成南雁荡山脉,过瓯江后又分成北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至此形成了绵亘温州境内的三大山脉——洞宫、括苍、雁荡山脉。
温州第一高峰白云尖属洞宫山脉南段,位于泰顺县西北部的乌岩岭。乌岩岭旧称“万里林”,山林茂密的程度可想而知,据泰顺人林鹗、林用霖父子著述的《分疆录》记载:“前山极高,犹在其下,聚首峨峨,去天无多,中多灵草,倒壁挂松……”这些山势险峻、交通闭塞的地方,几乎与外界隔绝,成了逃难者隐居之所。
人迹罕至的乌岩岭,是上苍赐给万物生灵的一块福地。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叶形古雅的鹅掌楸、花白叶大的凹叶厚朴、花开如漏斗的香果树,还有乌岩岭特有的浙江雪胆、泰顺杜鹃、泰顺皿果草以及黄杨、深山含笑、云锦杜鹃等各种奇花异卉点染其间。不论高矮胖瘦,姿态美丑,它们都在这片海拔数百米至上千米的山岭上寻到了栖身之所,落地生根。
和姿态万千的植物相伴相生的还有一大批形态各异的动物:金钱豹在山林间跳跃出没,黑麂在溪涧边低头饮水,金雕高踞枝头眼神凌厉,金斑喙凤蝶在花丛间盘旋流连,懒洋洋的鼋趴在溪滩上晒着太阳,明艳的黄腹角雉又炫耀地亮出了胸前的五彩绶带……
乌岩岭是中国濒临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与野生动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190平方千米,被生物学界誉为“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
由于地处亚热带中部—中亚热带南北亚地带分界线上,乌岩岭是南北植物交汇地,加上西北面山岗阻隔,地形复杂,气候优越,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2.8%。拥有植物2000余种,其中九成为种子植物,占浙江省种子植物的半数以上,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动物中单是陆栖脊椎动物就有300余种,占浙江省半数以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50多种,其中以国际濒危物种黄腹角雉最负盛名,乌岩岭因是目前我国已知野生黄腹角雉种群密度最高的区域,被称为“中国黄腹角雉之乡”。
与洞宫山脉并驾齐驱的雁荡山脉,雄峙于东海之滨,巍峨壮美,身世不凡。在距今一亿多年前,华夏大地发生了被地质学家称为“燕山运动”的剧烈地壳运动,温州全境因此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直冲云霄,伴随着巨大的声响,燃烧着的熔岩如千万道火光又从天而降……真难以想象,这样的场景竟持续了四千五百万年之久,愤怒的火山才渐渐冷静下来,岩石冷却、凝结,形成一座座山脉。
雁荡山就是这次火山喷发的产物,以独特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溪涧幽谷闻名遐迩。它先后经历了四期喷发,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也是流纹岩浆喷发的大型破火山,堪称研究流纹岩的天然博物馆。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河流入海
中西部雄伟陡峭的山峦不仅孕育了无限风光,庇佑了无数生灵,而且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河流从不同的山脉汩汩流出,一路转折迂回,翻山越岭,沿途不断与其他赶来的河流汇合同行,最终浩浩荡荡汇入大海。浙江的八大水系中,温州有其三。
瓯江,古名慎江,曾以地取名为永宁江、永嘉江、温江。发源于丽水下辖庆元、龙泉两县交界处百山祖锅帽尖,流经丽水龙泉、庆元、云和、莲都、青田,以及温州永嘉、瓯海、鹿城、龙湾等18个县(市、区),最后出温州湾注入东海。这是温州第一大河、浙江第二大河,干流全长388千米,故称八百里瓯江,其下游横贯温州,孕育、滋养了两岸儿女。虽然瓯江在温州境内的长度仅为干流三分之一,但温州人依然深情地称她为母亲河。
飞云江,三国时名罗阳江,后有安固江、安阳江、瑞安江、飞云渡之名。自宋末诗人林景熙写下《飞云渡》诗后,始有飞云江之名。发源于温州第一高峰白云尖,流经泰顺、文成,至瑞安注入东海。干流全长203千米,是温州第二大河、浙江第四大河。
鳌江,西晋时称始阳江,后名横阳江、钱仓江,俗名青龙江。据民国《平阳县志》称,因海水涨潮时,江口波涛状如巨鳌覆山,故名鳌江,隐含着巨鳌震浪压邪,保境安民之意。发源于文成县境,于平阳县鳌江镇和今龙港市之间注入东海,全长81千米,是温州第三大河。
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条河流入海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终于形成沿海平原。但直到西晋时期,大部分区域还未连成整体。元末明初宋濂在温州横山仁济庙碑文中描述西晋初年温州“地皆濒海,海水沸腾,蛇龙杂居之,民罹其毒”,可见生存环境恶劣。直至宋代以后才基本形成今天的地理样貌。
温州沿海平原包括乐清湾西侧平原、温瑞平原、瑞平平原、鳌江南岸平原,不仅是泥沙淤积的结果,也有历代围海造田的功劳。这片面积不足1500平方千米的平原,是历代先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温州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
海岛明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依山濒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美丽奇幻的海洋景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据最新统计,温州共有大小岛屿711.5个,之所以还有半个,是因为其中的横仔屿是与台州市共有。温州岛屿分为海洋岛和河口冲积岛两类,其中绝大多数为海洋岛。由302个大小岛屿组成的洞头列岛是规模最大的海洋岛。
洞头古称中界,地处瓯江口外39海里的洋面上,全国十二个海岛县(区)之一,素有“百岛县”之称。渔、港、景、涂资源齐备,是浙江第二大渔场、温州深水港区,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以县(区)域冠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县(区)。
“海外桃源别有天,此间小住亦神仙”,清朝诗人王步霄对洞头如此赞美;“洞天福地,从此开头”,现代诗人余光中则对洞头之名做了全新的诠释。
仙叠岩、半屏山、大瞿岛、大门岛、海上西湖、竹屿岛、东沙,被称为洞头的七大景区。妈祖祭典、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贝雕、渔民画等带着浓浓海味的文化遗产,更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光彩和魅力。
有则民谣讲述了半屏山的故事:“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大陆半屏即洞头的半屏山,直立千仞,面向东海的山体犹如刀削斧劈,号称“神州海上第一屏”。相传很久以前,玉帝派雷公降服兴风作浪的黑龙怪,打斗中原本完整的山体被掀飞了一半,飞到台湾,成为台南的半屏山。今人常以此为喻,抒发海峡两岸隔海相亲的情感。
洞头百岛中还有一座颇具神秘色彩的鸟岛,从鹿西岛乘舢板需一个多小时方能到达。岛上栖息着海鸥、白鹳、海燕、赤嘴鹭等鸟类,一般五至十月间生活在岛上,特别是端午节前后为高峰期,上万只水鸟在此汇聚,鸥鹭翔集,映衬着碧海蓝天,蔚为壮观。
曾经的洞头孤悬海上,如今的洞头五岛相连,14.5千米长的灵霓海堤接通了岛屿与陆地。七座跨海大桥连接了洞头本岛、大三盘岛、花岗岛、状元岛、霓屿岛五个大岛。作为国家级海洋公园、浙江省十大海岛公园之一,洞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避暑胜地。
同为海洋岛的南麂列岛属温州平阳辖境,正好处于我国南北海上的交通要津。南麂列岛52个岛屿中最大的南麂岛,别名海山,古时又称“南己山”,位于鳌江口外30海里的东海海面上。因从高处俯瞰形似昂首飞奔的麂(一种小型鹿类动物)而得名。
南麂岛上至今有多座灯塔遗址。自古以来,凡经过此处的航船无不以南麂为重要导航地标。明代郑和率万吨船队七下西洋,每次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南下,都要经过南麂列岛。《郑和航海图》中有“南己山”的记载。明末清初,南麂岛还是郑成功驻军北伐的练兵场。
因处于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和交替消长的区域,南麂岛以海蚀地貌为主,现有大沙岙、国姓岙、三盘尾、大擂山、竹屿五大景区,其中大沙岙海滩宽800米,长600米,是国内罕见的贝壳沙质海滩。
作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海域还以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而著称,特别是贝藻品种齐全,居各海域之冠,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多,是我国近海贝藻类的重要基因库。已鉴定的海洋贝类中有19种为国内首次记录,22种藻类被列为稀有种类,其中黑叶马尾藻为世界海洋藻类的新种。1999年南麂列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位于温州市最南端的七星列岛,南望福建省的台山列岛,由七个岛屿组成,因状如北斗七星而得名。最大岛屿星仔岛属无人岛,1985年10月,苍南县政府在岛南端海拔30米处竖碑,显示地理位置为东经120°51′、北纬27°06′,这也是浙江省疆域最南端的标识。
位于温州市北端的西门岛是乐清最大的岛屿,面积6平方千米多,主峰海拔近400米,是温州海岛的第一高峰。岛上沿海岸种植红树林,营造了一道独特的海洋生物岸线,对调节气候和防止海岸侵蚀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片早年从福建移种过来的“海上林地”,硬是把红树林适宜生长的区域北移了3.2个纬度,成为我国红树分布的最北地界。
温润之州
温州,是名副其实的温润之州。清代乾隆年间的山东济宁人孙扩图在温州东山书院教了半年书,离开时已依依不舍,在瓯江船上写下十阕情真意切的《温州好·调寄忆江南》,其中一阕赞叹温州的气候: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晴宜雨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
“虽隆冬而恒燠”(嘉靖《温州府志》),确实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温州”得名的缘由。地质学家们告诉我们:位于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18′之间的温州,处于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夏季海洋暖湿气流畅行无阻,深入内地,带来丰沛降水,冬季西北季风则被群山阻挡,寒潮无法南下入侵,温州因此成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充沛的温润之州。
孙扩图还写了一阕关于温州山水地理的词:
“温州好,地势旧称雄;山接天台来雁荡,地连甬上控闽中,胜据浙西东。”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之下,温州集山、江、海、湖、岛、瀑等各种山水类型于一身,形成了水网纵横、绿原星布,名山点缀其中、碧海环绕其外的瑰丽景象,有“永嘉山水窟”之誉,吸引了众多官员、文人、学者流连忘返。“不为永嘉山水好,断无轻奉板舆来”,在温州任职的官员,深感山水清佳,还将父母迎来养老,成就一段段孝亲佳话,如宋代温州通判赵㞦、清代温州知府梁恭辰、民国瓯海关监督冒广生等。
从东瓯到永宁,从永嘉到温州,千年的时光倏忽而过。
就在这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环境中,在寻求生存发展之路的跋涉中,温州人塑造了山一般坚韧、海一般包容的群体性格,孕育了别具一格、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