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 成肖
- 13字
- 2024-12-10 09:13:1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1.1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
2012年,中共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得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图1.1反映了1995—2020年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2020年,我国按折合全时当量计算的研发人员达523.45万人年,是1995年的7.0倍,1995—2020年年均增长7.7%。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于2013年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位。图1.2则反映了1995—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24393亿元,是1995年的70.0倍,1995—2020年年均增长17.7%。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目前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超过1/6。
图1.1 1995—2020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
注:根据1995—202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1.2 1995—2020年全国R&D经费内部支出
注:根据1995—202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1.1.1.2 协同创新逐渐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模式
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单独的创新活动已经很难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对外部的依赖越来越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需求越来越迫切。各创新主体在知识、技术、人力、资金等多种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下沟通、协调、合作与协同,通过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对互补知识、外部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强,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原子式过程,而是各创新主体交互联系形成复杂协同创新网络的过程(钱锡红等,2010)。图1.3至图1.5反映了我国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情况。可以发现,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的互动合作在不断加强。2012—2020年,高校与境内注册的其他企业合作的R&D课题数、R&D投入人员和R&D投入经费分别增长了0.9倍、0.9倍和0.8倍,高校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的R&D课题数、R&D投入人员和R&D投入经费分别增长了1.3倍、1.4倍和2.0倍,高校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的R&D课题数、R&D投入人员和R&D投入经费分别增长了1.3倍、1.6倍和1.6倍,高校与境外机构合作的R&D课题数、R&D投入人员和R&D投入经费则分别增长了3.2倍、2.9倍和1.7倍。
图1.3 2012—2020年高校R&D课题按合作形式划分的课题数
注:根据2012—202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1.4 2012—2020年高校R&D课题按合作形式划分的投入人员
注:根据2012—202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1.5 2012—2020年高校R&D课题按合作形式划分的投入经费
注:根据2012—202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1.1.1.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要战略定位与使命,强调要从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等方面发力。
近年来,川渝地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图1.6至图1.7反映了2012—2020年重庆和四川有效专利数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川渝地区有效专利数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且专利结构得到优化。2012年到2020年,重庆和四川有效专利数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增长了4.2倍和4.4倍,有效实用新型专利数则分别增长了3.1倍和4.1倍。
图1.6 2012—2020年重庆有效专利数
注:根据2012—202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1.7 2012—2020年四川有效专利数
注:根据2012—2020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