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后续故事

“杞人忧天”也出自《列子》,是我们熟知的寓言,但人们大多只读了寓言的前半部分:

有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存身,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的朋友很担心他,于是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罢了,哪里没有气呢?你屈伸呼吸,整天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它崩塌呢?”

杞人仍旧发愁:“如果天真的是积聚的气,那么日月星辰会不会掉下来呢?”

朋友说:“日月星辰不过是气中能发光的东西,即便掉下来,也伤不到谁。”

杞人还是担心:“要是地崩坏了,又该怎么办呢?”

朋友又说:“地只是累积的土块罢了,结结实实地充塞着四方空虚的地方。你踩踏行走,整天在地上行动,为什么要担心它崩坏呢?”

杞人听了,如释重负,非常高兴;朋友见他打开了心结,也非常高兴。

这则寓言日后演化为成语“杞人忧天”,比喻那些缺乏根据的、不必要的担心与忧虑;杞人也因此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

不过,在《列子》中,这个故事还没讲完呢!

有个叫长庐子的人,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天是‘积气’而成的,地是‘积形’而成的,这话说的不错。既然是‘积气’‘积形’而成的,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崩坏呢?说起来,天地无边无际,难测难知。担心它会坏掉的人,实在是想得太远;保证它不会坏的人,也未必就对。从根本上讲,天地总归要坏掉。到了天崩地裂之时,又怎么能不让人担忧呢?”

听了长庐子的话,你是不是觉得也很有道理?从人类目前掌握的科学知识来看,杞人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能从没人关注的地方看出问题来,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了。替他开导的那位朋友,不但富于同情心,还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譬如他认识到天是“积气”而成的,这种认知有一定的道理。至于长庐子,他认为天地总有崩坏的一天,也符合一些天文学家对宇宙的观察与预测。

这则寓言的诞生远在望远镜的发明和现代天文学体系形成之前,是古人凭借大脑“空想”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不对列子这位“脑洞大开”的寓言家表达深深的敬意!

杞人忧天

〔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

(1)国有人忧天地崩坠(2),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3)之所忧者,因往晓(4)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5)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6),奈何忧崩坠乎?』

(1)杞:古国名,位于今河南杞县。

(2)崩坠:崩塌坠落。

(3)彼:他,这里指杞人。

(4)晓:解释,开导。

(5)若:你。

(6)行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