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拖延症的内在认知模式

“我天生就爱拖延”——拖延是天生的吗

当拖延产生时,有些人总是会说:“没办法,我天生就是一个爱拖延的人。”可事实上,你只不过是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全然接受自己的拖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你会对自己的缺陷视而不见,而拖延症会慢慢蚕食你的内心,滋生持续的自责和悔恨。在这种认知状态下,你会逐渐接受自己能力不足的现实。

很多迟迟不肯面对自己拖延的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知。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天生就喜欢拖延。但有很多人都做过对抗拖延的尝试,想过很多次要改变自己,但结果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认为自己是块烂泥,怎样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缺点,开始随波逐流。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只要找对了方法,这些意志力上的小问题就可以随时解决。

有的时候外界压力的缺失也会导致一部分人放任自己。在一个我们习惯的工作环境中,想要改变其自身的习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整个公司的氛围都已经形成,员工长期处在散漫拖延的工作氛围,那么他们是不会愿意突然之间把节奏加快的,即使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也会由于没有压力环境的存在,无法实现改变。即使想改变,大部分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结果。

研究表明,拖延是会传染的。群体的散漫将导致个体也逐渐变得散漫。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身边存在大量懒散的人员,我们自己也会受到他们的习惯影响。毕竟我们处在某一个群体,都会受到一个大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身边又到处充满懒惰的诱惑,保持一个勤奋的状态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和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人能否对我们的工作效率有一个好的影响尤为重要。如果他们工作的时候很懒散,我们可能也会和他们做出同样的行为,因为我们觉得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何必我一个人这样辛苦?大家反正都这样了,干脆一起偷懒呗。

这些心理都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缺点一步步妥协,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人生的下坡路,因为下坡路是最舒适的,而攀登高峰的路,从来都是艰难而陡峭的。其实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拖延。

第一,拖延时,给自己一点惩罚。其实体罚确实有体罚的好处,有一项研究发现,疼痛感能够使我们的神智更为清醒,使我们的判断更加准确。所以在我们懒惰、散漫、拖延、无法说服自己内心的时候,果断地给自己来一巴掌,狠狠地骂自己一顿,这样的做法往往对拖延的心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吃饭吃半饱。人在饱腹之后,大脑的血流量降低,会产生疲倦、懈怠的感觉,而且还能使我们的精神感到空虚,而这种空虚感往往会让我们处于身体的低谷状态。

拖延并不是天生的,不要再拿这个作为自己拖延的挡箭牌。改变这种错误的认知,不对自己的拖延妥协,才能真正远离它。

“我太忙了,没时间”——拖延恰恰是因时间太多

拖延症患者常常把“我太忙了,没时间”挂在嘴边,论文没时间写,总结没时间做,朋友希望帮忙的事情没时间想……说到底,他们并不是因为缺少时间才会拖延,而恰恰是因为时间太多,时间富裕让你有了选择,才会任性地把它花费在其他的事情上。

孙璐和闺密郝灵一起报了PS的初级网课,打算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图技术。孙璐兴致勃勃地装好了软件,小心翼翼地把素材包点了保存,立志在一个月之内学完。但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她的素材包逐渐从桌面转移到了硬盘,又从硬盘转移到了网盘。

从此这个素材包孙璐再也没有打开过。

一次闺密郝灵突然问她:“为什么我在Online课上总也看不到你?”孙璐解释自己最近工作太忙,没时间听课,她打算忙完这段时间再好好学。

但孙璐在微信上向郝灵解释的时候,却和同事在路边的烧烤摊上喝酒。而在最近几天,孙璐几乎每天下班后都是如此。网课被一拖再拖,最终一节也没有听完。

拖延通常并不是因为真的没时间,而恰恰是因为时间很富裕,所以心安理得地将正事不断拖延。这是无数拖延者最普遍的一个问题,任何事情来了之后不是立即去推进,而是不假思索地认为时间很多。比如别人交代给我们一件事情,说好下周一回信,时间还有七天之久,何必去急于一时。然而无数的惨痛教训证明,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基本上就是悲剧的开始。

而那些爱说自己没有时间的人,很可能是因为在适合的时间没有做相应的事情。这类人,其实每天都有着充足的时间,只是都没有用在正道。上班的时间他们用来玩手机,聊天,刷朋友圈;在家的时候,他们用来玩游戏,用来和朋友出去逛街消遣。等到早已预料的事情来临,他们就开始临时抱佛脚,扮演出一副“天下我最忙”的样子,其实他们只是习惯了拖延,事情不到最后绝不动手去做。

思维的混乱也会让人感觉自己总没有时间。这类人整天感觉忙忙碌碌,其实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在干些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分不清任务的轻重缓急。往往错误地把不着急的事情做完,再开始做最紧急的事情,等到旁人一提醒,或者上司的一顿教训,他们才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急急忙忙地开始最后的紧急赶工。

在拖延者眼中,只要自己拥有的时间很富裕,再困难的事情都不会显得紧急。只要产生先放一放的念头,就不会是一两天,也许等到日期将近的时候,你还没有为这件事情做准备。于是,当别人讨要结果的时候,你才会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那句:“我太忙了,没时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很在意一件事情时,它能够为此进行谋划准备。当你处于不紧急的情况下,它便接收不到任何压力,就会暂时抛弃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所以,遗忘总是会发生。

拖延者的时间多是产生拖延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没有认真去评估任务的难度和工作量。在自己的认知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足以让自己耗费所有的时间。最后一个诱因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效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即使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也要客观地反思,这项任务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以及我们能够抽调过来的时间。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记录时间的习惯,来培养我们对时间的感觉,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我们的时间消耗,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所以,不要轻易告诉自己“我明天有足够时间去完成”,否则最后也会变成“我太忙了,没有时间”。

除了加强自己对时间的认知,还要学会即使在时间富裕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不拖延。倒推法是针对这类现象的一个良策。

什么是目标倒推法?比如你五年内想要种一百棵树。那么在第三年你应该种下了六十棵树,第二年四十棵。假设今年已经过了六个月,你还剩下六个月,那么从今天开始,每个星期,你只需要种下一棵树。从剩下的时间反推算出每天应该做的事情,从需要完成的时间点向前倒推,一直倒推到当下的时间点,看这当中究竟要做哪些事,各个阶段都可以怎么划分。任何计划都需要俯视全局,掌握整体情况,所以我们在分段中设立目标,方便自己更好地执行。

加强自己对时间的认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价值,即自己的目标。虽然你拥有很多时间,但只要你一倒推就会发现当下开始行动才有可能完成任务,没有太多耽搁的时间。

已经被我们浪费的时间,是无法弥补回来的。我们能把握的时间,是从今天开始的每一天。合理计划和分配现有的时间,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克服拖延症。

“今天领导在,工作还是留到下班后再干”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晒加班”的朋友圈,但这些图片却不是给同事或朋友看的,而是给他们的老板看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觉得在公司加班就是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尤其是有领导在场的时候,故意拖延上班时间的工作,在下班之后开始忙碌起来。也许老板会因为你的工作态度赞赏你,但在老板内心中,真的会赞赏这种行为吗?

魏木生几乎每天都在加班,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加班到十一二点,经常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出自己加班时候的照片。这一次是“周六和加班更配哦”,下一次就是“你知道晚上十一点钟的公司是什么样子吗”。可以说,每一次的加班都是变着法儿展示自己的敬业。

当他晒出自己的加班照时,会收获很多同事的关心和老板的赞扬。而在所有关注中,最让他心满意足的就是老板知道他在加班这件事。就这样在很多的赞许声中,魏木生成为公司中最敬业的员工。

但他有时候也会郁闷,虽然领导和老板都总是对他关心和称赞,但从来没有在公司会议上表扬过他,工作时也不会对他特别倚重,将重要的工作交给他。

老实说,靠加班引起老板的注意是一种好方法,毕竟所有老板都喜欢勤奋的员工,而加班恰好可以体现一个员工的勤奋程度。但能够引起老板的关注和被老板重用是两回事,老板虽然喜欢勤奋的员工,但他们更看重的是一个员工的业绩水平。如果一个员工经常加班,工作业绩却只是平平无奇,这就从侧面说明了该员工工作效率低下,能力不够。

曾经在大多数日本企业家眼中,那些总是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的员工才是好员工,如今却不一定了,更多的公司正在试图以缩短工作时长的方式来吸引人才。抛开加班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对加班这种行为本身而言,它也不见得就能被老板真正认可。鉴于加班的低回报率,大多数的老板也不愿意支付高昂的加班费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都没有设置加班薪资的原因。

著名的打印机制造商理光,甚至推出了晚上八点以后禁止工作的硬性要求,而知名服装连锁店优衣库的运营商迅销,正在酝酿四小时工作制,以此来迎合那些想要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员工。迅销的总裁柳井正表示:“即使工作时间很短,但我们将向业绩较高的员工支付更多薪酬。长时间的工作不一定带来更高业绩。”

公司的很多员工一旦产生这样的认知思想,白天拖延工作,下班之后加班加点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公司就会存在这种加班的不良风气,一些普通人和新员工也不得不随波逐流。如果一个公司中,员工普遍存在加班的现象,老板看在眼里,不仅不会感到欣喜,反倒会产生一些顾虑。排除加班是因为工作安排不够合理,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者整个公司的运作不够高效,这都会给老板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并且当老板意识到你的拖延行为时,这也会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

同样的工作,有的人能够高效率地完成,而有的人故意选择拖延,效率低下而又营造努力的形象。一旦这种行为被领导看在眼中并受到表扬,那就会产生一种畸形的心理,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很多本可以按时下班的员工也不得不随大流选择加班。久而久之,他们会因为不能按时下班,有意地在工作上表现出拖延,这种现象将会影响到公司内部、团队内部的运作效率。

“加班可以向领导展示自己努力刻苦”只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员工单方面错误的认知,现在老板们真正喜欢的都是高效、专注、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上下班的员工。

虽然加班不是一件好事,但很多时候加班却是无法避免的,下面的一些方法能够让你摆脱错误的认知,得到领导的肯定。

第一,改晒加班为晒工作业绩

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并不能说明什么,在一股“晒加班”的热潮之下,不少老板都对员工“晒加班”的行为产生了反感。因此你可以把单纯的晒加班的行为改为晒工作业绩。

比如在某次加班之后,你可以晒出自己超额完成了多少工作量,工作质量提升到了怎样的高度。但这样的“晒”一定不要太过频繁,过于频繁的“晒”就成了作秀,你要选择性地把自己最得意的工作成果晒出来,最好再配上一些“心灵鸡汤”,这样做可以让你的“晒加班”变得文雅、励志而又不失谦逊。

第二,把加班藏起来

如果你在某项新的任务上表现得不够理想,总出现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现象,因此不得不进行加班。这样的加班一定不可以晒,你要把这样的加班“藏”起来。一旦你在这时“晒加班”,很容易让老板把你的“后进”错当成“上进”,当实际的工作效率与老板心目中“上进”的你出现落差时,你在老板心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

不要再妄图用加班来引起老板的重视,工作时高效专注、业绩上遥遥领先的员工才更能受老板们的青睐。

“越到最后,我越有激情和爆发力”

拖延者是失败者吗?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每个暑假我都在玩,最后几天我才开始写作业;我平时不怎么学,考试前夜里突击一下,成绩都还不错;老板给的期限,只有开始倒数我才有动力,越到最后我越有激情和爆发力。

当有人向列宁汇报工作时,有一项工作从明天开始。列宁反问道:“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呢?我们要走在时间的前面,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要等到最后一分钟再动手。你要明白,最后一刻拿出来的东西,质量好不到哪里去。”

张坤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不管做什么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刻就不会去做。他在别人眼中就是依靠“截止日期”才能活到今天。大学的时候,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写毕业论文,只有他每天优哉游哉地打游戏,他说:“写论文的时间有的是,在大学里的时间可不多了。”

就这样,论文答辩的日期一天天逼近,眼看着只剩三天,他开始了加班加点。上午在图书馆找来一大堆参考书籍,下午就开始写,写到晚上没写完就去外面的酒店里通宵写。第二天上午写完后下午又忙着排版,第三天拿给指导老师修改。最后能言善辩的他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

私下里他还嘲笑别的同学:“你花好几个月写出的论文还不如我三天写完的,你看我一次性通过答辩,你还得二辩。”后来学校论文抽查,张坤很不幸地成了班里唯一论文不合格的人,他的论文抄袭严重,被学校打回来重写。

很多时候,拖延的好坏,如果只用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那些辩解很有道理,甚至还会在最后期限的压力下,产生从来没有的力量和感觉。因此,具有拖延习惯的人往往不会将这种情况当成一个弊端,甚至认为这种行为反而可以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那种在最后一分钟完成的感觉,妙不可言,如果提前交出去反倒索然无味了。

但是,抛开结果,我们看到拖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最后期限就像一枚定时炸弹一样,倒数的嘀嗒声,会让人焦虑、紧张,想尽办法逃避,而压力越逃避越大,直到避无可避。这样的感受会不断腐蚀着你的内心,让你越来越害怕行动。

Deadline是一条安全线。只要它还没到来,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理由去拖延。这正好与人类本能的趋利避害相吻合。在Deadline到来之前,我们都会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拖延状态,我们会认为现在的安逸与享乐是理所应当的,反正在Deadline之前能把任务完成,现在享乐一下又有什么关系?这种错误的认知,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在经历过了一次Deadline到来之前完成任务,并会逐渐认可甚至享受这样的过程。

他们会错误地认为,Deadline来临前表现出的高度专注是一种“高效率”的表现,他们喜欢把这种状态称为“潜能爆发”。但事实上,研究结果发现:不立刻行动的人,总是处于一种匆忙的状态,他们的行动往往是欠缺思考的;重度拖延症则导致他们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表现。

最重要的一点,当完成任务后,突然的松懈会转化成一种快感,这也就是许多人在Deadline来临前完成任务后会感到刺激的原因。迷恋上这种刺激,并在潜意识里渐渐认为,如果自己花费很多时间却只换来了平平的成绩,这将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将会加强拖延,并使我们不愿意在任务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为了避免自己沉浸在Deadline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创造一个有足够诱惑的前景。如果你想要在半年内完成减肥,为了避免在最后两个月内,进行极不健康的节食和疯狂的运动,你要从现在就开始执行减肥的任务。减肥之前你可以先描绘一下瘦身成功后自己的样子,以及它带给你的积极影响,最好能找一幅身材很好的模特海报贴在自己的卧室。

这就是一个美好前景实质化的过程,这将使你获得更多的内在驱动力,进而避免拖延。

第二,把任务量化。一些过于抽象和执行起来有一定阻碍的计划也会让我们陷入拖延,去等待Deadline的到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最好把自己的任务细化到具体的时间点,可以立马执行,然后在执行中利用惯性,一鼓作气地把任务完成。

第三,给自己即时奖励。就拿跑步来说,如果你打算长期坚持跑步,但又怕自己拖延迟迟不肯开始,你可以在跑步之前买一双漂亮又昂贵的跑鞋,让穿跑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这样的享受能进一步促成你跑步的行为。

购买物质本身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在付出了一定成本的前提下,为了让付出的成本不至于被浪费,我们会逼迫自己去让这些成本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这也能促成我们的行动。

Deadline就像毒品,会让人上瘾,也会给人营造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梦,我们要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对Deadline的依赖。

“有人监督我就好了”

利用别人监督自己,可以使自己在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坚持下去。于是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拖延就是因为没有别人的监督,这种错误的认知只会一次又一次地带来懊恼、悔恨。从你脱离父母照顾的那一刻开始,没有人会再监督你,所以,战胜拖延靠的是自我监督、严于律己。

孟欣计划参加公务员考试,他买来了考试用的复习资料,制订了一个详细的执行计划,发到了朋友圈,收到了一堆赞和评论,他挨个回复说请监督,考过了请大家吃大餐。第一周,他每天打卡自己的复习进度。第二周,他一共打卡三次,其余几天晚上不是被同事叫去喝酒了,就是去打台球了。

后来他决定把复习的时间集中到早上,并要求习惯早起的母亲每天监督他起床。这样一来每天下班后他更是玩得肆无忌惮了。到了第二天的早上,母亲叫他起床时,他总说:“昨晚太累了,我再睡个10分钟就起。”结果一睡就睡到了临近上班的时间……到了考试的时间,他的复习资料才看了个开头。

对于拖延的人来说,监督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监督其实是迫于某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去做出某种行为。而拖延本身就是一种对压力的逃避,如果拖延的人再受到更多压力,这无疑会增加他的焦虑程度,稍有不慎还可能激起他的抵触情绪,这都将导致最终结果变得事与愿违。

一般来说,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开始的行为通常是消极的,行为人在被迫执行任务中同样会以消极的情绪对待。在任务执行中他们会表现得敷衍、不负责、得过且过,最终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这种消极的行为也会给行为人带来消极的反馈,在下一次任务开始之前,他们会回忆上一次任务中的种种不快,这将导致在面对任务时发生更为严重的拖延。这样一来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自律则不同,简单来说,自律就是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律解决拖延靠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这种内在驱动力的支持下,人的行为是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下开始的。这样的心态除了能让人避免拖延,它还能给执行任务的人带来更好的工作体验。而好的工作体验就是一种积极的反馈,人在受到这种积极反馈之下,会主动地开始下一次的行为,这样一来,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形成了。

说到底,摆脱拖延还要靠自己的自控力,尽量做到能够给自己施加压力。询问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满意自己的行事方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对于拖延症的正确认知都需要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摸索之后,你自然就知道坚持过程是否真的需要别人来监督了。因此,我们要明白,靠监督来解决拖延问题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有自律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拖延问题。

想要摆脱拖延症,需要你在拥有正确的内在认知的同时辅以自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告别拖延。

第一,明确自己的目标,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静下心来幻想自己的理想生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然后记录下来。或者询问自己,比如,你想要每天运动,你可以问自己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减肥?为了塑形?还是为了保持日常健康?找到自己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铭记在心。有了目标之后就要坚定地执行,可以调整,但不能随意放弃。

第二,制订一份详细的执行计划表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拖延,是在时间上还留有拖延的空间,我们可以制订一份详细的时间计划表来压缩这些空间。一般的计划往往很笼统,比如晚饭后阅读一个小时,这就很容易导致晚饭的时长压缩掉阅读的时长,产生拖延。

如果我们将晚上的吃饭时间与阅读时间细分,6点到7点吃晚饭,7点到8点阅读。精确到小时地执行计划表,能明确地对你的行为做出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你更好地做到自律。

第三,注意焦点集中

你在执行计划时,很可能会顾及其他尚未处理的事情,而这样的顾虑会降低你执行的效率,最终导致整个计划被打乱。所以在执行一个任务时就要专注于这个任务,摒弃一切杂念。

实际操作上你可以通过关机、断网、选择干净舒适的场所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你规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阅读的时候尽量选取一个安静舒缓的环境,关掉手机,平心静气地把当天的阅读任务完成。

第四,跳过未完成的任务

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而导致整个计划中一些环节没能很好地完成,这时很多人会因为之前没完成的任务而患得患失,从而产生焦虑心态又导致拖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当一些计划无法很好地执行时,就果断地跳过去,不要影响下面计划的执行。

你之所以总是拖延,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对你进行监督,而是你自己缺乏自律意识,自律的人从不需要别人监督,他们也从不拖延。

“得先把答应别人的事做完,我自己的事可以先放一放”

一旦我们作出了承诺,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会为了情谊先把别人的事情做完,将自己的事情自觉地排到后面,但这种选择很容易让你陷入拖延中。

徐珍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因为学历的关系,她与同事之间并不能很好地交流,但她并没有灰心,她决定把自己放到一个低一点的位置,在工作中重新学习,努力追赶。

不久,徐珍真的成为公司中地位最低的人,别人要求她做什么都勤勤恳恳地做好,从不拒绝。其实,大多数的时候,徐珍都是在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来帮同事、帮领导。

一开始领导和同事都夸赞她勤劳,她也沉浸在这种夸奖中。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她的这种勤劳,不再有人注意她,但一有烦琐的工作,第一个想起来的还是她。

徐珍的这种行为导致了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有时候需要在下班之后加两个小时的班,有的时候当天实在完不成,就只能把自己的工作拖到第二天。但第二天她还是会先帮同事把事情做完再去处理自己工作。她的工作就这样堆了起来……

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秉承“先人后己”的原则,那我们会经常性地陷入拖延当中。同时,在帮助他人处理一些事情时,我们还会产生借此逃避的心理。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上,这些工作让我们产生严重的焦虑,我们很想从中解脱出来,但迫于某种压力又不得不去面对。想起答应别人的事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摆脱焦虑的借口,我们会借此机会把原有的工作尽可能地拖延下去,以此来避开焦虑。

如果帮助别人完成的事情对自己来说太过困难,在耗去大量精力之后,去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同时附带了上一件任务的焦虑。此时,我们的状态就是不饱满的,从而会影响到我们处理的效率和结果。假使对方所求助的是急需的事情,它的突然性会对我们当下的任务产生一定的冲击,它会打断我们任务执行的连贯性,使我们在任务执行中出现停顿或间歇性中止,这种情况下,拖延就很容易发生。

这种行为的产生,分不清主次是一大原因。总是将对别人有利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的这种习惯,是我们从小就养成的。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人的认可是一种强大的信心来源。我们就慢慢学会了如何讨好别人来获得赞扬、喜欢以及我们想要获得的利益。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察言观色来避免冲突、躲避惩罚。这样的行为模式让我们对别人的认可产生了一种依赖,在对别人肯定的依赖中,我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一点点地丢失。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会拒绝别人。我们认为说“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它会让我们感到内疚,另外我们认为拒绝会让对方感到失望甚至恼怒。在这个讲人情的社会里,我们早已习惯取悦别人以获得认可。

事实上,在社交中,自我意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强的人会产生更大的气场,他们在交往中不用刻意地讨好别人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同。那些习惯于用讨好来换取认可的人反倒越来越被人轻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因帮助别人,而使自己的任务陷入拖延的行为是最不值得的。你想要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得对方的认可,你却因为不能确保自己工作的效率反而会受到别人的轻视。受到轻视之后你又想获得认可,这样你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如何能够避免在帮助他人时,自身陷入拖延?

第一,学会分清主次

当我们面临选择时,不要一味追求得到他人的好感而将自己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要对比两件事情的优先级,在时限、难度等因素上权衡之后,再进行选择。

第二,学会拒绝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当别人求助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委婉地拒绝别人。比如,对不起,我在忙,等我忙完再帮你。这种拒绝别人的方式也很巧妙,一方面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拒绝的意思,另一方面这句话也给自己和对方留下了商量的余地。大部分人在听到这句话后都会马上意识到你拒绝的本意,但也有一些人会把这句话的侧重点放在后半句“忙完再帮你”。

很多时候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不是因为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是你为自己做了什么,不要因帮助别人而陷入拖延,这样会让你最终一无所获。

“如果提前把事情做完,就会被安排更多的工作”

每个人都想控制自己的拖延行为,但拖延一旦成势就很难去控制。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产生一种观点:如果把事情提前做完,就会被安排更多的工作。而拖延工作就成功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一旦你开始拖延工作,很有可能导致你最终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李娜在一家小公司做行政人事主管,其实整个人事部门就她一个人。除了负责日常的来访接待、组织活动、后勤管理,还要负责社保、考勤、招聘、培训等工作。

开始,李娜工作的积极性很高,无论有多少工作,她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得让老板满意。老板也三番五次地在会议上夸奖李娜执行力强。但李娜也发现老板给她安排的工作越来越多,她每天除了要做完本职工作外,还做了一部分老板秘书的工作。巨大的工作量让她身心俱疲而且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

李娜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过早完成了分内工作导致的,为了以后不被安排更多的工作,她开始在工作中拖延。渐渐地,养成了拖延习惯,这种陋习让李娜的工作效率直线下降,屡次出现不能完成任务的状况。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高效率,不仅没有为自己带来相应的回报,还让自己的工作量无限增加,这就会让我们逐渐积累了对这种行为的怨气。为了避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变得无限地拖延工作。

从某方面来说,我们虽然减少了工作强度,但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因为从长远来看,老板给你分配更多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反而会更容易让老板见到你的能力。如果你能经常把领导安排的任务提前完成,就能证明你的业务能力比一般人更为突出。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一个团队的平均水平,如果你在这个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提前完成任务,并且工作质量也能过关,那就表示你的业务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当你能够经常性提前完成任务,就会给别人留下尽心尽力、责无旁贷的印象。而且如果你能够保持这种高强度输出的状态,这会是工作中一种难得的优势。在这两种优势之下,你一定会得到领导的赏识。

也许你选择拖延工作的理由就是,在没有相应报酬的前提下,让你承担更多的工作量是对你精力的过度榨取。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埋头苦干并不是没有回报的,当你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时,你就会因为所承担的责任而变得不可被替代,这也是你成为公司核心员工的有利条件,升职加薪对你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反观,如果你选择拖延工作来避免被无端增加工作量,虽然你每天也是兢兢业业完成着工作,但你的优势就会淹没在平庸的人海中。以后当你开口抱怨“怀才不遇”时,就会意识到拖延给你带来的苦果。

如果领导给你安排了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不要抱怨与拖延。你可以在众多类型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一个领导者所需要的。当你被安排一些本该属于领导的工作,你反倒应该窃喜,因为你的领导很可能把你视为下一个小团队的领导者了。

如何能够有效避免拖延的同时,保持着提前完成任务的状态?

第一,下班前给第二天的工作开一个小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工作中我们这样的感受会更加强烈,尤其是在每天早上到公司之后。面对一个方案苦思冥想却迟迟找不到好的思路,思来想去,工作就被拖延了,这很有可能导致你不能按时完成工作。

而当你在前一天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给次日的工作开个小头,就会为第二天的工作打开思路。这样,你在工作时就不再是从头开始,而是顺势而下。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上午的工作效率都是一天中最高的,这种可以直接进入工作状态的方式配合上午的高效率,会直接提高一整天的工作效率。

第二,及时地进行沟通

工作中因为沟通不足而导致的返工,也是影响效率的一大因素,一个方案反复修改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必然导致无法提前完成工作,甚至还会导致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及时地进行沟通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领取任务之前,与领导或者客户进行充分的交流,明确对方的要求和建议,更早地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在工作中,及时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一旦出现了意外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这样的好处不仅在于你可以节省出很多时间,还能将你工作成本方面的损失降到最低。

如果你总能提前完成工作,不要抱怨你的老板给你安排更多的工作,你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越大就意味着你的位置越加关键,你就可以成为那个不可被替代的人。

“我还没准备好,等准备好了再开始也不迟”

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你总是在等待一个“准备好了”的状态,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但等来等去就陷入了拖延。

你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这种现象: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聚会,你的衣服换了又换,脸上的妆化了又卸,最后匆忙赶到现场还是迟到了;遇到自己心仪的人迟迟不肯开口,直到看见心上人挽起了他人的手臂。你每次都对自己说“我还没准备好,等准备好了再开始也不迟”,却总是遗憾和后悔。

李奥是一名大学生,给周围的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太努力。为了更有效地减肥,他在开始之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打算总结出一套更快、更科学的减肥方法。平时他经常看一些减肥的视频,但是营养学、运动学流派太多,所给出的理论各不相同,有些还互相矛盾。他看着繁多的方法不知所措,最终退掉了刚办好的健身卡。

有一次他为了竞选学生会主席,在竞选前一天晚上,熬夜彻查了学生会相关的规章制度,还用心收集了几篇著名的总统演讲稿,领悟其精髓,力图做出一篇震撼人心的竞选演讲稿。但是,竞选演讲当天,他由于过于疲惫险些晕倒在台上,最终导致自己落选。

他的生活并非浑浑噩噩,反倒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是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里的原因恐怕就是“准备好一切再行动”的拖延,为达到自己目的而不停地做准备工作。他的各种准备反倒成为自己的最大阻碍,每一次都因为自己思前想后而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有的人正在准备进行某种工作,可过了很久也没有任何行动,你如果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我还没准备好呢。”乍一听好像是一种积极的回答,实质上却是拖延的借口。准备是有必要的,但是世上绝对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

确实,开始一件事情之前做好万全准备可以降低我们的出错率,但可怕的是有时它会让我们彻底失去成功的机会。我们如果一直期望准备充分再行动,那我们的工作也许永远都没有开始的机会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看清事情的本质,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我们想要的结果。

心理研究发现,追求优越感所带来的虚荣心是会让人上瘾的。我们一旦产生这种只有准备好了才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想法,就会竭尽全力在他人面前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自己。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条件不够完美,我们就会被这种虚荣感所左右。于是,拖延就成为我们最好的选择。

很多时候,拖延者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件叫“等待”,一件叫“后悔”,合起来就叫“来不及”。拖延者总是能找到各种借口、各种方式进行拖延。每一件事行动只有一个方向,而拖延却有千万种方法。拖延者却会根据这些,认为自己很忙碌,确实在做事,而让自己相信自己没有拖延,只是在做准备。

其实,不管你怎么准备,永远都不会有准备好的那一天。所以,准备好了再做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思维。只有真的行动才有机会看到未来的方向,不停地思考与准备很大程度上不会得到结果,就好像很多人为了缓解焦虑去学习,到最后依然很难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对抗这种没有意义的拖延需要用良好的方法来改变,从而让我们彻底摆脱拖延的困扰。

第一,不要等准备好了再出发

无效的准备只会拖延你的步伐,唯有行动才能让你对某件事做出判断。没有方向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方向还不去行动。很多时候,思考往往没有什么价值,只会带来灾难,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死在了思考上,如果你去行动,至少会得到一个结果。

第二,接受缺陷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尽善尽美的事情,如果不学会接纳,可能就没有什么办法爱上任何事情,因为每件事情都是有缺陷的,只有包容这些缺陷,才能在长期的接触中修复这些缺陷,一味追求做好准备再出发,只会让一些事情不断地拖延下去。

第三,有机会就去做

只要事情的成功概率在你看来超过了五成,那就可以倾尽所有,全力去做。这种方式是降低风险和不被繁杂准备工作所拖累的平衡。它具有大概率成功的机会,同时又不会占用自己过多的精力。如果你要把一件事情的准备工作做到完美,工作量会太过庞大。既然未来是未知的,我们不妨放手一试。

人生总是会充满挫折与失败,但你也不必畏惧,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种子。如果你很困扰,那就不要再小心翼翼地作茧自缚,不要等“准备好了”再去做事,只管携着对成功和未来的向往,一路绝尘而去。只要你勇于面对一切,经得起人生的考验,必会得到丰厚的报酬。

“反正来不及了,做与不做都一样”

有时候,我们都会因为“来不及”而陷入一种消极的拖延。当我们以为预留的时间不足以让我们去完成任务时,我们就会产生既然无法达成目标,不如不急不缓地去做事的想法。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拖延,错过了很多潜在的机会。

王伟是一名作家,最近手头有一大堆稿子等着他去写,出版社、杂志社三番五次打电话来催稿子进度,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简单地估算了一下,发现自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稿子,肯定不能如约交稿。他想:“既然按时交稿已经不可能了,那还着什么急,慢慢写呗,能写多少算多少吧。”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就开始拖稿。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当他因为拖延损失了几个大客户之后,他打算改掉自己拖稿的习惯。后来,他不管手中有多少稿子,也不管自己的时间多么紧迫,他都尽力去写。不知不觉,他发现原本以为无法按时交稿的文章越写越顺手,反倒在约定时间内把稿子交了上去。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作“时间恐惧”的名词,它指的是一种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社会现象。而这种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时间恐惧”并不是一个短期内发生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在长期精神压迫之下形成的思维模式。有“时间恐惧”症状的人因受到大脑的控制,无意识地将“时间紧迫”转化成固有观念,常常会感受到时间不够用,并为此感到焦虑、慌张。

在“时间恐惧”导致的焦虑、慌张之下,人们并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去奋力拼搏,反倒会因为浓厚的焦虑和恐慌感而产生一种消极的拖延。我们可以把这种拖延看作一种变相的放弃。用消极的态度、松散的意志去敷衍工作,也就相当于放弃了这项工作。因为有了这种心理之后,人们不再关注工作完成的结果,把工作的执行只当成了一套走完即可的“固定流程”。

在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肯定会凭借以往的经验对这件事进行一番评估,得出一个完成的时间。当这个评估时间远超我们所拥有时间时,庞大的任务量与紧迫的时间会营造出一种恐慌的心理,拖延就是由这种恐慌的心理所造成的。

但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不正确的。首先,这种思维模式忽视掉了时间的伸缩性。特别是用来执行任务的时间,它不仅仅限于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如果遇到一些紧迫的任务,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减少耗费在其他任务上的时间来满足该项任务的执行。我们可以减少吃饭、出行、娱乐的时间,必要时还可以减少一部分休息时间,这种行为有的时候能让任务的执行时间两倍于预期时间。

在“时间恐慌”的思维模式下,我们也往往忽略了人的工作效率,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被迫提高这一因素。在相对紧迫的时间中,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升自己的专注程度,付出更多的精力。工作的效率,就会因此而得到极大的提高。

潜在的时间被发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加了一些原本无法按时完成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可能性。

如果时间真的来不及了,如何去做?

第一,从最容易的角度切入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任务切入点的选择很可能决定拖延是否会发生。在任务执行中,如果你选择较为困难的角度切入,有可能在任务执行初期就陷入停滞,大多数的停滞都会演变为拖延。但如果你选择从一个容易的角度来切入,很可能因此而打开一个任务执行的缺口,然后任务在势如破竹的状态下顺利被完成。

因此,在时间紧迫时,为了消除恐慌感,你应该选择一个更为容易的角度作为任务执行的切入点。

第二,找出更多的时间

当我们发现任务执行的时间不够充裕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寻找更多的时间。当我们处理一些紧迫而又重大的任务时,完全可以牺牲一部分其他的时间来为任务的执行获得更多的时间。

你可以在出行的途中做一些收发邮件、构建思维之类的工作,也可以在吃饭时吃一些简单的快餐。休息上,在确保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你可以尽量把休息的时间缩短。

因为时间不充足而拖延的行为就是一种放弃,这样的放弃会让你错过很多潜在的机遇。在没尝试之前永远不要轻易地说“时间不够用”,尝试之后你会发现,只要你想,总有一些办法让你把事情按时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