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听话”教育怎样束缚了一个人的手脚?

不要责怪工作不主动的人,如果他只能很好地服从,那他可能只是大脑被困住了。

M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他来咨询是因为工作总是不顺利,要么很快就被辞退,要么工资收入很低,在公司和同事比起来,总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在M看来,有些方面他比很多同事做得都要好,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员工,却总是不被认可,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深入了解发现,这也是一个被教育“听话”到完全没有自我的来访者。M在公司就像一块砖,可以说哪里需要往哪儿搬,并且无怨无悔,兢兢业业,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同事需要帮忙他也总是随叫随到。这也是他觉得自己是个好员工的原因。然而,领导交给他的任务都是比较琐碎、无关紧要的工作,而且很多都是在配合别人。这似乎很影响他的收入。而且看着别人每天忙忙碌碌做着一些重要的事,唯独他像个打杂的,他的心里也感到了些许不舒服,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M说他也很想像别人那样做一些更重要的工作,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的,但是又不知道这些工作从哪里来,不知道为什么领导总是不分配他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务。

我问他是否主动去争取过他所认为的重要工作,他说没有。我又问他在项目会议、工作讨论的时候是否发过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呢。也没有。除了这些需要语言表达的观点性的东西,在具体的工作中,除了做好自己被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外,是否在核心的工作内容上对领导或同事有过切实的帮助呢?M说:他们都没有人让我做,没有人问我,我怎么能随便插手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对他说:你从来没有表达过你想要做一些重要工作的意愿,也没有表现出你可以做这些工作的能力,没有提出过任何关于这些工作的意见和想法,也没有主动地去尝试做出一些成绩来让领导看到,领导凭什么要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去做呢?

M的回答是:难道不是应该领导先把工作任务分配给我,我才能去做吗?我擅自去做领导会允许吗?他不会生气吗?我如果自己去找领导要工作,难道不会被骂?被挖苦不自量力?

从M的回答中很明显可以看出他在原生家庭当中和父母的关系,以及他做事情的时候,他父母的态度是怎样的。M讲述了童年时期在动手能力和自主性上被父母的各种管制。因为怕摔坏东西,他不能碰那些瓶瓶罐罐的器皿;因为怕弄脏了衣服,他不可以在下过雨地面还没干的时候去外面活动;因为怕弄坏了鞋子,他走路必须板板正正,脚丫不能有任何的扭动、歪斜;因为怕越帮越忙,他不能随便插手做任何他想尝试的家务和手工,比如扫地、包饺子、摘菜、剥蒜,否则就会被呵斥“谁让你弄的?”或被打。所以M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看上去却安安静静、规规矩矩,一点儿男孩子的调皮劲儿都没有。

但是当父母要他去做事情的时候,比如去把垃圾倒掉,把灯关掉,他又必须马上就去,不能有半点儿拖延。有一次爸爸让他递一个工具他晚了一步,于是遭到爸爸的讥笑:边儿去,没用的东西。从此对于爸爸的指令他再不敢怠慢。

然而问题是,父母对他的约束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更不是在制定规则。他们似乎只是为了自己当下的需要或者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才批评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或对他有各种要求。因此他们的要求都是随机的,这次可以的,下次也许就不行;这次不被允许的,下次就可以了。这让M无所适从,做事情显得缩手缩脚,完全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所以M的日常状态一般都是老老实实在家待着,老老实实玩同一个玩具,想要换一个玩具都要先请示父母。

但是捣乱是孩子的天性,是活力和生命力的表现。一个孩子,尤其是一个男孩子,如果从来都不捣乱,不给父母添麻烦,那只能说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已经被磨没了,这不是一个正常孩子的表现。我们说,一个没有真正当过小孩的人是很难真正成为大人的。在他小时候家长可能会觉得很轻松,长大进入社会以后就带来一个致命的硬伤: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他面对领导的时候,就像小时候面对他的父母一样,谨小慎微,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很怕哪里做错了被领导责备,更不敢主动要求什么,害怕被领导挖苦。

如果是在二三十年前,工作任务比较单一时,这样的人做一份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对于很多工作单位来说,听话又不讲条件的员工还是很受欢迎的一类人,甚至还可能被评为劳动模范。而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几乎任何工作都需要人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创新能力,这就使这部分人完全失去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大城市。所以他们可能在小城市或农村简单打一份工还比较容易一点,如果到大城市去闯荡,可能会处处碰壁,很快体会到社会的险恶和艰难。

中国的家庭教育习惯于教导孩子“听话”,这就意味着孩子在家里是由父母来监督的。当孩子进入学校,又开始由老师监督。走上社会后,习惯了被监督的孩子一旦没有人监督,就可能会耍小聪明走捷径,触犯规则。很多出国旅游者给外国人留下“中国人不守规矩”的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而那些被严格控制,在年幼时就被教育得特别“听话”的孩子则完全失去了自我,没有人发出指令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行动了。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不应以“听话”为目标,而要让孩子知道规则是什么,规则在哪里。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社会上更有各种各样的规则需要遵守。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勇敢地做自己,而不是走到哪里都看人脸色,只会根据权威者的命令行事。

在工作上,“听话”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做事被动。那些特别听话的人大都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需要和外界打交道的工作,一般都不会落到他们头上。因为他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大脑是跟着别人走的,因此不能委以重任。甚至可能在一般的工作表现上都会很被动,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会等待分配任务,这就很容易给人留下工作不积极主动、态度有问题的印象,对一个员工来说是大忌。因为这是最起码的工作素养问题。公司要的是工作有闯劲儿、能带来利润价值的员工。公司中那些所谓便利贴员工多是这样的人,他们容易被人呼来唤去,自己还无法拒绝,到最后活儿干了不少,却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于是只能打包走人。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表明,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在长大以后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更具有独立分析和做出决断的能力;而那些没有反抗倾向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则仅有26%的比例具备这种品质和能力。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就可以发现,很多名人小时候都是很淘气、不听话的孩子,我们身边那些长大有出息的孩子童年时也多给人调皮捣蛋的印象。而那些小时候被训练地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以后却可能更不省心,最多是默默无闻,过着平庸的生活。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动手能力,这需要家长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但不能代替孩子;只需要让他知道规则,知道是非,其他无须事事代劳,也不要限制太多。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这是他们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来源。绝对服从的教育,不但会使孩子没有主见、做事不主动,进入社会后不利于自身发展,极端者还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来做主,那么他这一辈子岂不是白来世上一遭?一个人如果不论做什么都只能根据别人的安排去做,那这个人的生活该有多无趣?想一想孩子原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却在幼年时被父母用“听话”两字彻底断送,而自己只能在不断否定自我、抗拒别人和各种纠结的关系中艰难跋涉,你还会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吗?

特别听话的孩子,以后想做个普通员工都难。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不要轻易去责怪他们,如果他只能服从而无法主动去承担什么,那他很可能是大脑被困住了,也许他正需要你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