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书?

跟谁学习很重要。

读书消耗的是自己的时间。读得越多,消耗的时间越多。

食材不好,坏的是肚子;书选错了,坏的可是脑子。

我个人选书,首先会看作者,其次看出版社。一本好书总是会重印、再版。好的作者和出版社对自己是有要求的,对他们来说,做烂书的成本太高。

通过有态度的书店选书也不错,他们会提前帮你做个筛选。

闲暇时,我常去“万圣书园”(一家书店),它离北大、清华很近,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师也出现在那里。看看他们买什么,翻一翻,适合自己的话就买上两本,这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

优秀的作者会在他们的著作里很坦诚地告诉你,在写作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或者干脆在附录部分列出一个长长的推荐阅读的书单和参考文献。

就像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的第一部分,明确地告诉你系统1、系统2来自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和传播学家理查德·韦斯特。

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中提到,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的核心课程要求之一是所有学生都要把奠基西方几千年文明的100多本经典著作通读一遍,包括从希腊哲学戏剧、中古哲学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科学革命的所有经典著作。

我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发现了《向格雷厄姆学思考,向巴菲特学投资》一书。

这是很好的获取“食材”的地方。

如果一个领域不是特别需要天赋的话,快速进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Fat=MV。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MV代表的是成果。成果等于什么呢?F,专注;a,方向;t,时间。

你会发现,那些善于阅读的人总是一口气买很多同一类别的书。

我最早发现这个技巧恰恰是在万圣书园,看到很多清华的老师总是一小推车一小推车地购书,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尝试之下,我发现单独读一本很难的书,不如把三五本书放在一起阅读(主题阅读),这样效果更好。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攒个饭局,请几位“大佬”坐在一起,对同一件事各自发表观点和见解。

就像古代君王同时有很多老师。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老师从多个层面为你讲解。因为同属一个领域,必然有很多内容或者观点是重合的,既可以相互印证,又可以让你看到不同的角度,这样无论是阅读效率还是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会大大提高。

听不懂,就请他们再讲一遍。不想听的部分就跳过去。想快就快点,想慢就慢点,可以随时调整学习进度。这就是自学的好处。

过去所谓的学富五车,其实并没有几本书。如果对方有十车,我是不会说五车的,可见五车已经很多了。都是用竹简写的,一卷能放多少文字?

直到后来有了印刷术,知识普及的成本才变低了。互联网出现以后,进一步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

想想《西游记》里唐僧为取经付出的努力,现在的人实在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