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书治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第一分册)
- 李先耕译注
- 2字
- 2024-10-23 17:53:18
卷三
诗
【题解】
《诗》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时一般称《诗三百篇》,后来作为儒家经典而被称为《诗经》,并因传授不同而有齐、鲁、韩、毛四家。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叫毛诗。齐、鲁、韩三家用汉初文字,故称今文学,合称三家诗,西汉时皆立于学官,各有著作。毛诗为鲁人毛亨、毛苌所传,有《毛诗诂训传》,用古文,不立于学官,仅河间献王以毛苌为博士,平帝时始列于汉廷。后汉末北海郑玄(字康成)融合三家诗给《毛诗》作笺注,由是三家诗不被重视而渐次亡佚,仅《韩诗外传》尚存。
《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分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周颂32篇、鲁颂4篇、商颂5篇)(毛诗另有笙诗6篇,有篇无辞,不计算在内)。风、雅、颂的区分或以作者,或以内容,或以乐调。现在一般认为,国风乃民间土风俗调,大都为百姓所作;雅为正音,多出自贵族之手;颂则为宗庙祭祀之乐舞。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的“六义”。
《诗》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中,基本上是使用当时士人通行的语言(雅言)记录整理的。在语言史、文学史、哲学、历史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诗》的注释研究者甚多,现存著作不下千种。《毛诗》注疏为毛诗基本注疏,包含毛亨的序与传、郑玄笺与唐《毛诗正义》(现行版本还有陆德明《经典释文》的《诗经》部分)。宋朱熹《诗集传》为宋学代表,简明扼要较为通达,然亦有道学之处。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谨严而恪守“疏不破注”,故或失之曲。马瑞辰之《毛诗传笺通释》通释传、笺,而时有“通假无边”之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为清代今文诗经学集大成者。清人突破经学束缚,努力探求《诗经》本义的有崔述、姚际恒、方玉润等人。今人有关书籍更多,程俊英、蒋建元《诗经注析》较为平通,可供参看。二十世纪后期考古发掘出许多有关《诗》的资料,特别是阜阳汉简、上博简、安大简以及最近的海昏简,均可供研究参考。
鲁人毛亨世称“大毛公”,赵人毛苌世称“小毛公”,传世的今本《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群书治要》从《毛诗》中选取节录了六十七篇诗,并节录了每篇诗的《毛诗序》以及部分毛传、郑笺的注释。魏徵在《隋书·经籍志》中评论说:“《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时候,“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称为谄,目谏为谤,故诵美讥恶,以讽刺之”,从此产生了诵美讥恶的诗歌。魏徵向唐太宗进谏,“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几乎每次都引用《诗经》的话。
魏徵在《隋书·经籍志》中收录了《诗》的注疏“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去掉三部韩诗注疏,剩余三十六部均为《毛诗》注疏。估计《群书治要》所用是《毛诗》注疏中的一种。我们的注译基本参照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毛郑的疏解。《群书治要》引用传、笺并未标明毛、郑。我们注释基本上也不标明。偶有需说明者,则注出毛说或郑说。注释中,稍详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中多数诗篇是分章的,我们按毛、郑所分划分段落。毛、郑若有歧义,则按一家之说处理。
据郑玄《诗谱》说,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陆玑说,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毛诗》创始人毛亨,生平不详,是毛遂的侄儿,秦末汉初学者,一说是西汉鲁(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是河间(今河北鸡泽)人,相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据说他学《诗》于荀子,而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郑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先学今文经学,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历法、数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聚徒授课,弟子数千,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遍注群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使经学进入郑学时代。其著作有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给《毛诗》注释的《毛诗笺》,影响极大,最终导致今文三家诗亡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