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送别

面对大臣们展开的不同意见,仁宗最后决定:“派苏轼到凤翔府任签判之职,挂大理评事之衔。按大宋规定,先任职三年。”

这个决定,改变了王安石、王珪最初的提议。

当然,也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签判比王安石提议的主薄略高,比王珪提议的无名小吏更高。更重要的是将“凤翔县”改为“凤翔府”,虽然一字之差,地位却完全不同。

这个决定,使在场的每一个都不太满意。

范镇、司马光、欧阳修等人,觉得苏轼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因为没有留在京城而去了陕西凤翔任职,感到有所不值或者叫屈。

王安石、王珪等人,因为苏轼太有才,被他们搞整不到位,而让苏轼去了凤翔府而没有到凤翔县任职,尤其是没有做主薄而做了签判,他们心里不痛快。

就是这样的决定,使得苏轼还有翻身的机会。

苏轼接到任职圣旨,那是几天以后的事。

对于到凤翔府任职,苏轼也觉得意外。

他原以为会留在京城,一方面可以照顾父亲,自从程夫人去世以后,苏洵的身体似乎一天不如一天;另外一方面留在京城,发展机会也多点。

不过,圣旨如山倒,既然圣旨已经下了,也没有什么好改变的。

他立即收拾行装,准备到凤翔府赴任。

本来苏辙也被外放做官,但考虑到父亲苏洵体弱多病,就辞职不去,呆在京城与妻子史氏一起在南园侍候父亲。

王弗忙里忙外,指使秀嫂、碧桃、苏兴、苏义等佣人将穿的、用的,还有苏轼要看的书籍,全都装在箱子里。史氏见弟媳一个人忙不过来,也过来帮忙。

苏辙忙着买车买马,陪哥哥苏轼到欧阳修等官员吏府上辞行,还有到苏轼所认识的朋友们处告别。

时间过得快,一切准备就绪,转眼就到了苏轼动身出发的日子。

苏洵、苏辙等人送别苏轼、王弗等人出门,舍不得离开,一路陪伴着。

“父亲,弟弟,你们先回吧!”苏轼依依不舍地说。

“不急,我们送到京城外十里外的亭子就回。”苏洵望着儿子,也不想离开。

这个十里亭子,专门供路人遮挡太阳、躲避雨雪。

曾巩牵着两匹马,马背上都驮着麻袋,早早来到亭子等候。他手搭凉棚,往远处路的尽头,眺望。

过了好一阵,才看见苏轼一家老小往亭子而来。

等到靠近一点,曾巩出来拱手相迎。

“子瞻兄,愚弟在此恭候多时。”

“子固老弟,我不是在京城与你告别了吗,为何还大老远来这里?”苏轼惊喜地问。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

“自从你与我告别之后,心里想起来不是滋味,我舍不得你走哇!”曾巩眼泪快要滴落下来,他一边说一边拭泪。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苏轼眼眶也潮湿了,他说,“我们将来还会见面的。”

“凤翔处于黄土高原,是苦寒的地方,你从天府之国而来,能否吃得了那个苦?”曾巩担心地说,“还有,你在那里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多少有些寂寞。”

“男儿四海为家,请子固弟不必担心。”

“我想着,你在凤翔必然缺东少西,因此给你准备了一些吃穿的东西。”曾巩指着那两匹马说,“这些东西,你先用我的马驮走,以后若是再缺少,可给我来信,我就送来。”

苏轼望着憨厚的曾巩这么热心肠,感动得好久都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久,他才噙着眼泪说:“老弟你这么用心,为兄对你是感激不尽啊!”

“子瞻兄,等你三年任职期满,我还到这个亭子来接你。”曾巩说。

苏洵、苏辙望见曾巩这么重情重义,也感动得不得了。苏洵拉过曾巩的手,替儿子表示感谢。

随后,苏洵转身,无限伤感,望着苏轼,那张还是孩子的脸,不无担忧地说:

“儿啊,长这么大,你还是第一次离开父亲去远行。为父不能再陪伴你了,以后的道路只能靠你自己行走,凡事三思而后行,多与王弗商议,切不可冲动行事。”

苏洵说到这里说不去,他咳嗽一声,又接着说:

“我一辈子在求取功名,却一辈子没有当成官,只靠你与辙儿给我们苏家光祖耀宗。但是我知道,官场险恶,官场就是战场,官场也是杀场,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遭人暗算,为父是担心你,还是太年轻啊!“

一阵风吹过来,苏洵打了一个激颤,又引起咳嗽不停。

苏轼从王弗手里接披风,替父亲披上,说:“爹,您就放心吧,您别担心我,我会好好的。我倒是担心您的病,你要多保重身体。”

又对着苏辙说:“弟弟,我在不家里,你要好生照顾父亲,请他老人家按时吃药,多休息,别劳累。”

“哥哥,您放心去上任吧,我会照顾父亲的。”苏辙故意笑了。

正在伤感之间,苏兴望见远处有马匹奔驰来,急忙叫道:“老爷,少爷,有人来了!”

众人张望,不一会儿,三匹快马来至跟前。

原来是驸马爷王诜与两名随从。

苏轼等人惊喜不已。

王诜快速下马,与所有人打过招呼,走到苏轼跟前,说:“子瞻兄,你到凤翔府赴任,我进宫与皇后娘娘提起这事,娘娘特派遣我来与你辞行。”

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异口同声地说:“怎么敢当?”

“这是皇后娘娘赐予你的。”王诜指着一个盒子,对苏轼说,“你打开看看,这里面是什么?”

随从手捧一个精致的木盒子过来,递给王诜,王诜又顺手递给苏轼。

苏轼将盒子打开,里面是一副皇家用的笔砚。

王诜说:“读书人以墨为宝。这是娘娘专门赐给你的。她希望你能够写出对大宋江山稳固之策,上对苍天,下对黎民,为后世留下不朽的文章。”

苏轼激动得将盒子举过头顶,面向京城方面,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而感谢。

“微臣叩谢皇后娘娘,从今以后,我定当鞠躬尽瘁,报效朝廷,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