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记忆的30个“秘密”
- 马绍骏 汪海娅 曹明节主编
- 1519字
- 2024-10-10 16:34:13
2. 长大了为什么会忘记儿时的记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很难回忆起婴儿时期的记忆?是的,那些被父母反复讲述的萌趣故事,我们自己却如同旁观者一般,对此没有丝毫印象。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童年失忆症”,我们在上篇文章中也有所提及,但这并非真正的失忆,而是一种与大脑发育相关的自然过程,让我们一起探索其背后的奥秘。
1)记忆相关脑区未发育成熟
我们大脑的海马是对记忆形成非常关键的脑区,但是当人类还处于幼年时期时,该区域尚未成熟,不能很好地实现情景记忆的编码、存储、提取。因此,在婴儿时期,无论是记忆的形成还是记忆的提取过程,都存在较大的生理障碍,这使得那时的我们无法对一件事情形成丰富的记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神经细胞逐步发育完全,便逐渐能够形成长久的记忆了。
2)记忆储存形式发生了改变
与成人时期的记忆不同,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可能以情景记忆为主,与特定的场景和经历密切相关;而成人时期的记忆则更多地依赖语义记忆,即抽象的概念和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对情景记忆的处理会逐渐减弱,导致早期的记忆逐渐丧失。简单来说,你可以将其视为大脑对记忆的“翻译”方式从简单的图画,转变为复杂的文字描述。
3)大脑对神经元的优化和剔除
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非常快速,神经回路和突触连接正在不断形成和重组。随着大脑的发展和成熟,旧的神经回路可能被新的连接所取代,这可能导致早期的记忆逐渐消失。打个比方,婴幼儿对不同的语言有相似的敏感度,但一旦处于相对固定的母语环境中,长大后学习其他语言就会变得困难,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不常用到的神经元连接被大脑优化和剔除掉了。可以说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利用记忆筛选塑造了后来完整的我们。
4)语言对记忆力发展的影响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还是我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3岁前的小孩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在发展中,这意味着他们的记忆更多是依赖于直接的感知——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以及当时的情境,比如在公园的草地上摔倒,或者是尝试第一次自己吃饭。随着孩子们语言能力的提升,他们开始用语言来编码记忆,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经历,这样不仅帮助他们理解和记住经历,还能让这些记忆变得更有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语言能力的儿童就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记忆。有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即便是天生耳聋且不会手语的儿童,他们形成最初记忆的时间并不比其他儿童晚。这启示我们,记忆的形成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仅依赖于语言,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
图1 记忆的“向日葵”——“童年失忆症”可能的产生机制
拿我们的生活来说,当你回忆起小时候的一次生日派对时,可能不记得具体的对话,但你记得蛋糕的味道,记得吹灭蜡烛时的兴奋,这些都是没有语言的记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多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回忆那些时刻,语言成了我们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5)自我意识的缺乏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和身份的感知和认知,也是形成和保持早期记忆的关键。婴幼儿从开始认识到“我”及与“我”相关的事件经历那一刻起,他们就能检索到相应的记忆。这种意识通常在婴幼儿时期的早期阶段尚未完全形成,而是随着大脑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心理学家发现:18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好奇,在2岁以后才慢慢认识到镜子里的小宝贝就是“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当我们开始认识到“我是谁”,以及“这个世界与我有何关联”时,我们才能开始形成、检索和保存那些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记忆。
一般来说,长大后失去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可能是由于大脑发育、记忆存储形式改变、神经元优化、语言和概念发展及自我意识形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的。尽管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是一种相对普遍和正常的记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