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琴歌:司马相如传
- 洪烛
- 7207字
- 2024-09-25 15:28:02
第一章
追梦:成都、长安、梁园
一、从升仙桥到剑门关
巴山蜀水,孕育过无数的传奇,也曾经是风流才子司马相如的人生摇篮。大约公元前一七二年,司马相如在这个多雾且多情的盆地里出生。
借助司马迁的千里眼,我们看见了胸怀远大理想的少年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父母随口叫的爱称“犬子”,用今天的话来说相当于“狗儿”或“狗子”,司马相如却听不下去,毅然决然给自己改名“相如”,以及取字“长卿”。因为这时候他已学会剑术并且读了许多书,书里那些英雄人物,最让他热血沸腾的就是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他忍不住以蔺相如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以示仰慕。他取字“长卿”也与蔺相如相关:“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在那个时代,在偏僻的巴山蜀水之间,一位少年就无师自通地懂得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志向,真了不起。
父亲虽然没给他起一个好名字,却给他讲过蔺相如的故事:“那是咱们祖先故地战国时赵国的大英雄。完璧归赵与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都跟蔺相如有关。”正因为听了这个好故事,他才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好名字。
司马相如最难忘的,是完璧归赵那一段。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赵国将军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获全胜,晋升为上卿。蔺相如,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赵惠文王得到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此事,派人给赵王送来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人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昭王可能会食言,拒绝交付城邑;如果不给,又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愿意去秦国回复的使者,也无人应承。宦官令缪贤推荐:“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缪贤回答:“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与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能被赦免。’臣听从他的意见,大王果然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觉得此人是个勇士,还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相比较,宁可答应,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玉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玉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保证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派遣蔺相如携和氏璧入秦。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秦王很开心,把玉璧给姬妾和群臣传看,皆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毫无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走上前去:“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手持玉璧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认为秦国倚仗自身强大,想用空话骗取玉璧。商议的结果是不拿玉璧与秦国交换。但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互相有诚信,何况大国之间呢!不应该为一块玉的缘故让秦国不高兴。于是赵王斋戒五日,派我捧着玉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这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示敬意。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玉璧后,给姬妾们传看,这是在戏弄我啊。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原物。大王如果逼我,我的头颅就同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玉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玉璧撞碎,连忙道歉,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欺诈,假装承诺,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城邑,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该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物。”秦王估量难以强力夺取,于是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国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玉璧,从小路逃出,把玉璧送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余位君主,没有一个能切实遵守信约。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已派人带着玉璧从小路回到赵国了。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玉璧而得罪强秦?我知道欺骗大王应该被诛杀,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侍从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说:“杀了相如,也得不到玉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交情,不如好好款待,放他回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玉璧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让他归国。
小小少年司马相如,听完故事后跟父亲说:“蔺相如德才兼备,出使诸侯国,能不辱使命,超过了一般的将才与帅才,属于奇才。”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没听明白,好奇地问:“廉颇给司马相如负荆请罪,又叫将相和,应该一个是将才,一个是相才。怎么叫奇才?奇才什么意思?”
司马相如说出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蔺相如并非一般的将相可比。奇才,就是能创造奇迹的人才。相当于天才。”
日后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在少年时就把父母给起的名字改为相如,是为了向蔺相如致敬。蔺相如不仅是仕途上的成功人士,更是因智勇双全,与强敌相拼也照样能获胜的完美英雄。这,才是司马相如最想走的路,一条披荆斩棘却如履平地的金光大道。他还那么小,就这样自己替自己选择了。他不仅好读书,而且学击剑,也是为了文武双全,有最大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司马相如庆幸自己与战国时赵国有特殊关系,那是蔺相如的祖国,也是自己的老家。战国以来和蔺相如一样德才兼备的英雄豪杰很多,如乐毅、鲁仲连、管仲、晏婴等,司马相如独“慕蔺相如为人”,正是出于对赵故国的怀念、对祖先作为“山东迁虏”的纪念。博览群书,使这个正在搜索人生目标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偶像。他身在巴蜀,心在燕赵(那个多慷慨悲歌的地方),因而不满足于盆地的狭小与自闭,无比地向往海阔天空的中原。他认定自己天生就属于那样的大舞台、大战场。当然,在司马相如的心目中,中原这个概念已被长安取代。得中原者得天下,已变成得长安者得天下。
西汉时成都之于长安,犹如后来法兰西的外省之于巴黎,司马相如要想成为蔺相如那样的大人物,首先得当一回“于连”(十九世纪法国司汤达《红与黑》里的主人公),由边缘化的外地削尖脑袋挤进首都,才可能要么一步登天,要么一级级台阶爬上上流社会。
司马相如不安于以安逸著称的天府之国,做着顶级梦想,渴望进入帝国的核心层,在这方面他不仅表演了蔺相如的“超级模仿秀”,也算是各种各样“于连”的先驱。“于连”由社会底层想进入上流社会,被人们形容为野心勃勃,因为其不择手段,而且最终失败了,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而司马相如的则是雄心,因为他身怀绝技,凭本事吃饭,更重要的是他后来不仅如愿以偿,而且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胜则为王败则寇,胜则为雄心败则为野心,可见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司马相如后来琴挑富家女卓文君而“脱贫”,与“于连”钻营进巴黎的沙龙勾搭贵妇人往上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属于走投无路不得不借力、借势,但同样还是来自成功学的裁判:前者是正道,无伤大雅,后者则是歪门邪道了。唉,平民子弟要想在上流社会登堂入室,容易吗?成功率能有万分之一就算不错的国度了。司马相如,把握住了这万分之一的概率。
只是,这跟他迈出的第一步分不开。
成都北门高笋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有一座升仙桥,相传为秦朝李冰所建。所谓的升仙水,也就是今天的沙河,是都江堰水系的一部分,因流经凤凰山,秦汉时称为凤凰水。河道弯曲,两岸竹林和桃林交相辉映。
司马相如从小就喜欢在升仙桥上眺望四野。因为听过一个让人想入非非的遥远传说:有个名叫张伯子的道人,马不停蹄云游四方,唯独见到这处宛若仙境的人间美景,流连忘返,就选中一处堤岸,骑着如影随形的赤纹虎腾空而起,羽化登仙。路人目睹这一升天成仙的场面,都焚香遥拜。凤凰水也就被改名为升仙水。还在张伯子升仙处,架起一座桥,叫作升仙桥。
还有人说,何仙姑起初升仙的地点,也是古佛寺旁边的这座小桥。升仙桥又叫仙人桥。有民谣流传:“仙人桥上走一走,大病小病都没有;仙人桥上稍停留,升官发财不用愁。”
升仙桥的传说,不久又被另一个传说给刷新了。东晋《华阳国志》讲述:“蜀郡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汉代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升仙桥改叫驷马桥,跟司马相如有关。往北过桥有个三岔路口,直行便是驷马桥街,右拐则叫驷马桥路。这里至今仍是自成都北上的必经之地。
司马相如穿过升仙桥出门远行,在桥头发过誓,意思是不乘四匹高头大马拉的官车,就不再从此桥过。一番豪言壮语,把一腔豪情壮志挥洒于世间,掷地有声,不留任何余地,令过往宾客由衷感叹。升仙桥改名为驷马桥,还有另一层含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驷马桥旁,有楼台之类建筑,叫送客观。送的客人是谁?自然是司马相如了,司马相如是驷马桥最著名的过客。原先留有司马相如笔迹的木桥已不复存在,改建成石桥。可那个少年背井离乡投奔远大前程时的仰天长啸,仿佛仍在驷马桥头乃至整个成都的上空回荡。
唐代诗人岑参为此写下《升仙桥》一诗:“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就要勇于离开故乡,在大地上画一个圈,为了圆一个梦:衣锦还乡。这并不是对故乡的嫌弃或背叛,而是为了更好地给故乡增光。升仙桥啊,你可能并不记得出走的少年叫什么名字,等他回来吧,就知道他是谁了。他的名字将使你的名字被更多的人知晓。
司马相如从成都升仙桥出走,要去哪里呢?毫无疑问,是投奔京师长安。那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吸引他的地方。虽然是第一次出远门,可他冥冥之中有一种预感:自己是属于长安的。
汉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司马相如年满二十,按律法“傅籍”,在户口登记中登记名字,标志着已经成年,可以行使、履行各项权利义务。根据朝廷规定,家产五百万钱以上的,可以做郎官,即加入皇帝的近卫军,职责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但还有个条件,得自备车马服饰,自费前往帝都长安,等待政府录用。
司马相如符合这一系列条件,自然跃跃欲试。他的家庭虽不算大富大贵,但还是愿意掏钱送他去跳龙门,这应该算比较划得来的投资。但司马相如可能低估了走蜀道入京乃至进京后走仕途的消费,八年之后当他无功而返,“家徒四壁立”,可见为当官快要倾家荡产。后来如果不是靠老同学临邛县令王吉帮忙娶了豪门千金卓文君,至少在经济上他就很难翻身。
司马相如从升仙桥打马而去时,还意识不到未来的艰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蜀道更难的是仕途。可这些,在目前还难不倒他。他一心只想着扶摇直上,只想着一步登天。
那肯定是一个早晨。为了赶路(这是一条太漫长的路),司马相如早早地出发了,升仙桥上还没有行人,只有霜迹。天还没亮,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只有一个人提前醒了,踏上自己给自己规划的旅程。从今天起,他就不再是原先那个他了,而是一个真正的寻梦者。是寻梦,而不只是做梦。他寻找的梦在远方,和这座城市里所有人做着的梦都不同。
这是司马相如一个人的远征,却就此拉开一个华丽的序幕。
这个听了蔺相如的故事而给自己改名字的人,也有了自己的故事。从此,他成为别人的故事。别人不仅爱听、爱讲他的故事,还会给他走过的升仙桥改名字,改叫驷马桥。
唐代擅长写咏史、怀古诗的汪遵,以《升仙桥》为题,一写就是两首。其一:“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其二:“汉朝卿相尽风云,司马题桥众又闻。何事不如杨得意,解搜贤哲荐明君。”唐代戴叔伦,借司马相如的驷马桥来演绎希望与失望的关系:“万里江南一布衣,早将佳句动京畿。徒闻子敬遗琴在,不见相如驷马归。”
杜甫不仅歌咏过司马相如的琴台,对其出道之初的升仙桥,也未忽略。他多次提及,可谓念念不忘。《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里,有司马相如的影子:“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赠粟囷应指,登桥柱必题。”《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之一》:“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老杜写了,小杜也不放过。杜牧《寄湘中友人》,没忘记司马相如的壮志凌云:“莫恋醉乡迷酒杯,流年长怕少年催。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国路遥书未回。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
光是唐诗里,提及司马题柱或司马题桥的,就举不胜举。司马题柱或司马题桥,经过那么多诗人的宣传,成为极其经典的励志故事,喻指立志求取功名富贵。元代郑光祖《倩女离魂》一折:“厮随着,司马题桥,也不指望驷马高车显荣耀。”关汉卿更是根据历史传说,专门写了一出杂剧《升仙桥相如题柱》,广泛上演,使官方文人司马相如的名字与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代有个叫李代亨的,为此桥题写了一首《司马题桥》:“岂受王孙耻,登云自有梯。长安凭一往,桥柱此曾题。酒肆琴台别,书囊剑匣携。雄心期驷马,壮志吐虹霓。濯锦人应饯,生花笔暂提。墨痕春水外,鞭影夕阳西。献赋才何逸,还乡路不迷。升仙留胜迹,词客认红泥。”如果说司马相如确实登上了青云梯,他是从升仙桥迈出第一步,跨上第一级。
一九五〇年修成渝铁路,填平古河道,拆了老驷马桥,改建到现在的位置。可司马相如的故事依旧流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修了驷马桥。当然,这是后话。
司马相如放弃了成都的安逸生活,踏上蜀道。蜀道指蜀人公元前四世纪修筑通往南郑(今陕西汉中)的石牛道,又名金牛道。也叫剑阁道,因剑山峭壁间栈(古称阁)道而得名,泛指成都经剑阁至汉中间通道。
从成都到长安古金牛道中,长达千里之遥,第一站是川北山区的梓潼,有并排的五座山峰迎接。传说秦惠文王把五个公主嫁给蜀王,五丁力士受委派去迎接,发现巨蟒于山洞中熟睡,便猛拉露在洞外的蛇尾,结果整座大山崩溃了。被压死的五位勇士和五位公主,埋在五座坟茔里。司马相如边走边想:如果蜀道真是这么凿通的,倒是极其浪漫。他向五丁山挥手致敬,希望能借得一些力气。
梓潼有全国唯一以司马相如命名的“长卿山”,是唐明皇幸蜀时赐名,纪念这位古人曾登山赏景,于山洞中留宿并夜读。今仍存“读书岩”。在旅途歇脚时,仍然捧书细读,甚至抱书而眠,司马相如真用功啊,就像进京赶考。他期待着能如鲤鱼跳龙门,可这是远离家人孤身前往,在长安又无亲朋,前途一片渺茫,也只有书是自己的伙伴,也只有书能给自己带来力量。书就是他的护身符,就是他的长铗,虽然今天食无鱼出无车,只能穿着芒鞋步行,风餐露宿,饿了也就啃几口干粮,但他相信书会带来好运,在彼岸一样的长安城,帮助自己过上锦衣玉食的好日子。眺望明天,心花怒放,今天受的这点苦又算什么呢?
再往北就是剑门关。当年秦惠文王由此攻破蜀国。而今这位叫司马相如的巴蜀才子,一意孤行,要出关冲到秦惠文王原先的地盘上去。
这是一条文学的蜀道,司马相如的身影与脚印,对后来者影响深远,相当于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在司马相如之后,各个时代由巴山蜀水走出来的文化英雄,有一系列。这块风水宝地又是文化摇篮,而司马相如绝对是最早成长起来的先行者。
凭借少年之勇,司马相如两袖清风行走在文学的蜀道上,既清贫又富有,既孤独又不孤独,虽然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他初次出蜀时尚是无名者、无产者,也是无畏者,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后人仰望并追赶的先贤。不,从他题写在升仙桥的豪言壮语来看,他早就有这种预感了,已做好这样的准备了:“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这更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除非如愿以偿,否则绝不回头。
司马相如一个人的蜀道,就是从升仙桥开始算起的。那是他的起点。
从升仙桥到剑门关,相当于从平原到山区,地势起伏,渐入险境,崇山峻岭扑面而来,就像神秘莫测的未来敞开大门。这是鬼斧神工的城门,更是刀枪剑戟般锋芒毕露的群山组成的天险,考验着一位书生的勇气,看他是否真的愿意放弃安逸,从刀光剑影或电闪雷鸣中穿过,踏上自己选择的一条未知之路。对于习惯了盆地生活的少年司马相如,环绕的群山是一大障碍,也是一种诱惑,他不满足于坐井观天,相信山那边海阔天空,外面的世界是一个更大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大千世界。剑门关,剑门关,这名字就有一股杀气,让人想到战场、刑场或断头台,经过城门洞时,迎面袭来的山风堪称最凛冽的穿堂风,司马相如不由得打了个冷战。但他已没有退路了,一咬牙,头也不回地闯过剑门关。不管前面是枪林弹雨还是荣华富贵,就这么着了,他豁出去,把身家性命押上去了。就当豪赌一把。
这与其说出于无奈,不如说出于自信:要知道司马相如正处于扬眉剑出鞘的青春年华,即使预感到外部世界无比凶险,但相信自己是这块料,正好用来初试锋芒。
在封闭的盆地生老病死是无意义的,司马相如不怕挑战,怕的是没有机遇。在闯过剑门关那一瞬间,和后来许多进京赶考的书生心态不同,司马相如更像个冒险家。外面的世界很惊险也很精彩,那才是冒险家的乐园。
剑门关,司马相如命运的第一道关,他一低头就冲过去了,成为一个左手持书、右手仗剑的游子。
闯过剑门关,就把故乡与异乡打通了,长安就不远了,皇帝就不远了,司马相如理想中的锦绣前程,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