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
- 陈发祥 潘莉 黄志斌主编
- 2015字
- 2024-09-26 14:12:28
前言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是编者对本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前一版省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倾心打造的一本富有时代特色的慕课配套教材。本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心灵,以心理学为主线,将教育学、哲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知识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着力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培养党的二十大要求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书编写组承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荣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团队还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和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正高组一等奖。本书立足于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际,深度融入团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果,贴近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本书内容分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共三章,主要讲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咨询和异常心理等内容;第二篇为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共两章,主要讲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第三篇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与素质提升,共七章,主要讲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与性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成长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内容。
本书编写组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系统规划,合理编排,设置了点亮心灵、本章导言、学习目标、心理自测、成长案例、夯实基础、课堂活动、知识链接、心理训练、素质提升、学习导图、深度思考等多个模块,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和目标。“点亮心灵”是挖掘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中华优秀古诗词、名人名言,用以启迪学生;“本章导言”指出学习本章的意义、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方法与要点;“学习目标”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层级组织,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机融合;“心理自测”结合章节内容,让学生通过相应量表的填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索;“成长案例”选取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夯实基础”是从理论层面阐述章节学习内容,打牢学习的理论基础;“课堂活动”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知识链接”是通过介绍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典型实验、历史经典、原理理论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空间;“心理训练”是知识应用部分,为课堂知识向实践生活迁移作出了课堂示范,提升学生的学习有用感;“素质提升”和“深度思考”着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学习导图”用图示形式对本章内容进行整理和逻辑分析,便于学生归纳记忆和掌握。
本书编写注重利用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设计成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融合开展的舞台,有效地发挥了教材对混合式教学的支撑作用。本书实际上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剧本,其中融入了大量线上教学资源,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模块供教师选择,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通过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做到润物细无声。本书是大学生学习的优质材料,其内容丰富,贴合学生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其形式多样,既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兼顾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喜好;做到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知识拓展、能力与素质提升、价值观塑造一体化设计。
本书编写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内容上循序渐进,贴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接受水平,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供给,并进行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的双重教育功效。
本书由陈发祥、潘莉、黄志斌三位教授担任主编,汪媛媛、章翠娟、刘江芹、程玉风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陈发祥负责统筹协调、人员组织、确定书稿编撰的提纲和体例,并负责统稿、最终定稿和第一章的编撰;潘莉负责书稿结构的审核、统稿,和贺君君共同负责第二章的编撰;黄志斌负责书稿内容特别是课程思政部分的审核把关;汪媛媛协助进行相关协调工作,并负责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的编撰;章翠娟负责结构设计和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的编撰;刘江芹负责线上资源和第三章、第五章、第九章的编撰;程玉风负责线下资源;第四章由汪媛媛、章翠娟、刘江芹、程玉风共同编撰。本书的编撰得到了唐桂兰教授、祁高飞博士等的帮助,“成长案例”模块的“案例分析”音频由刘丽莎、王长泉同学录制,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和时间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日臻完善。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