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济公传奇:妨嫉与执著的启示

###济公传奇:妨嫉与执著的启示

####第一节:灵隐寺的奇僧

灵隐寺,坐落于青山翠谷之间,终年云雾缭绕,佛门香火鼎盛。每一天,钟声在晨曦中响起,僧人们诵经修行,寺院内一片庄严肃穆。然而,寺里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僧人,他破衣烂衫,言行举止疯癫,常被人称为“疯和尚”,他便是济公。

这一天,灵隐寺正在修建一座新殿。几位僧人围在一根巨大的木梁前,费尽全力也抬不动。汗水顺着他们的脸庞滑落,满脸倦意。

“唉,这么重的木头,几个人都抬不动,得叫更多人来帮忙。”僧人甲放下手,叹了口气。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笑声。只见济公晃晃悠悠地走过来,穿着破旧僧衣,戴着草帽,拄着竹杖,满脸嬉笑。他不紧不慢地靠近,双眼眯着,看了看那沉重的木梁。

“怎么?这么点木头就难倒你们了?”济公轻轻摇了摇头,笑道,“来来来,别费劲了,我来试试。”

几位僧人见他这副不正经的模样,心中不悦。僧人乙冷哼一声:“你这疯和尚,平日里只会惹是生非,修行也不见你用心。今天倒好,还想来搬木头?”

“嘿嘿,试试不就知道了?”济公也不辩解,直接走到木梁前,抓住木梁的一头,随手一抬。让人惊讶的是,那几人合力都搬不动的木梁,竟在济公手中轻松提起。

僧人们顿时目瞪口呆,心中震惊不已。济公挑着木梁,摇摇晃晃地走着,好似背着一根竹竿,毫不费力。他一边走,还一边唱起了歌谣:

“挑木头,挑木头,山高路远我不愁;笑看凡尘风雨过,心中自在任逍遥。”

几个僧人脸色难看,眼中闪过不满与妨嫉的光芒。僧人甲看着济公的背影,压低声音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看看这疯和尚,成天疯疯癫癫,不守规矩,今天居然又来出风头!我们得去告诉方丈,免得他再闹事!”

说罢,几人急忙转身,直奔方丈室。

####第二节:妨嫉心的恶果

灵隐寺方丈室内,方丈正盘坐在蒲团上,闭目养神,听着外面的钟声。他德高望重,慈悲为怀,素来以宽厚待人。然而,当几名僧人匆匆进来,面带愤怒地诉说济公的“种种不端行为”时,方丈的眉头渐渐锁紧。

“方丈,济公这疯僧,今日不仅无故扰乱寺中事务,还随意搬动重物,实在不像个修行人!”

方丈睁开眼,沉思片刻:“济公虽行事怪异,但他毕竟也是我灵隐寺一员。你们说他搬木头,若无恶意,便不必小题大做。”

“方丈!”僧人甲急道,“济公平日里不守戒律,甚至喝酒吃肉,行为荒唐,这次如此随意,已经影响了寺中清规。”

方丈沉默良久,轻叹一声:“济公若执迷于外物,自会受报应。去吧,传他来见我。”

片刻后,济公被带到了方丈面前。见了方丈,济公仍旧嬉皮笑脸,拱手说道:“方丈,你找我有事?”

方丈慈眉善目,但目光中多了几分严肃:“济公,听闻你近日行为失当,搬动重物,扰乱寺中清修。这寺中戒律森严,难道你不明白吗?”

济公哈哈一笑:“方丈,我不过是帮他们搬木头而已。见他们搬不动,我出出力,也算修行嘛。”

方丈摇头:“你虽出力,但心性不净。济公,你自入寺以来,行事异于常僧,破戒不遵,今日起,你便自行下山吧。”

话音落下,殿内气氛顿时一凝。济公不怒也不争,依旧笑眯眯地拱手施礼:“既然如此,那我就下山去。山高水长,咱们后会有期。”

济公转身离开,脚步轻快,仿佛被逐出寺院并非大事。他走出灵隐寺,回头望了一眼那高耸的寺庙,轻轻一笑,摇着破扇,哼着小调下山而去。

####第三节:济公吃肉

济公下山后,步履依旧轻快,来到了山脚下的一个小镇。镇上酒楼林立,街道上人声鼎沸,肉香四溢。

济公肚中饥饿,正好路过一家酒馆,他毫不犹豫地推门而入,大大咧咧地坐在一张桌前,拍了拍桌子:“小二,来两斤牛肉,再上一壶好酒!”

小二一见他这副打扮,先是愣了愣:“这……大师,您是和尚啊,这酒肉……”

济公笑着摆摆手:“我只问你,有没有牛肉?”

小二不敢再多问,急忙端上酒肉。济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些世俗规矩从未束缚过他。

旁边的食客看着济公这番行径,顿时议论纷纷。

“这和尚怎么还吃肉喝酒?不怕遭天谴吗?”

“出家人吃荤,这成何体统?”

济公听着众人的议论,毫不在意,咬下一大块牛肉,抹了抹嘴角的油渍,转头笑道:“各位施主,佛不在酒肉里,只在你们的心里。我济公吃肉,那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必执著这些形式。”

众人听他如此说,一时间哑口无言。有些人似懂非懂,有些人仍心存疑惑。然而济公自顾自地吃完,心满意足地起身,拄着竹杖走出了酒馆,继续他那逍遥自在的生活。

####第四节:妨嫉与执著的教训

济公走在山路上,心中没有丝毫被逐出寺院的烦恼,也不为世人的议论所困扰。他知道,妨嫉心和执著于形式,只会让人迷失于外在的虚幻。

“那些僧人因妨嫉心而排挤我,又如何能真正领悟佛法?执著于吃肉喝酒这样的表象,岂不也是一种困扰?”济公自言自语道,“世人总是被外物束缚,却不知真正的自在在于心中无挂碍。”

济公的脚步轻快,眼中透着洞悉一切的智慧。他或许不守戒律,或许行为怪异,但他懂得什么是超脱——超脱于世俗的条条框框,超脱于人心中的妨嫉与执著。

而那些还未看透的人,或许终将明白,真正的修行并非外在形式,而是内心的清净与坦然。五千年的剧本,多次把这个情节固定了下来,认为对人有用,就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