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个世界美丽又迷人,充满各色奇珍异宝,但也并非完全神秘莫测。人类对大千世界或许还算不上了如指掌,事实上,我们甚至常常觉得自己只是略知皮毛,但至少我们掌握了事物运作的一些基本原理。正是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法纳姆街思维模型的格栅,基于此,我们便可利用一系列宝贵的知识来应对新想法、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挑战。

在“思考的框架”系列图书第一册[1]中,我们介绍了9个基本思维模型,帮助你为构建一个经久不衰的知识格栅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模型具有普适性,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在遇到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时能积极加以运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思想。这些学科背后的深刻思想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帮助我们提升事业和人际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物理世界的真相,无论是帮助我们操纵能量的力量,还是驱动一切生物活动的行为,都是可以指导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常量。

在《茶杯里的风暴:用日常之物揭开万物之理》一书中,海伦·切尔斯基讲述了“弗拉姆号”的故事,这艘船的设计原理是“与自然合作,而非对抗”。[2]在19世纪末,人们对北极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只可惜凡是开往北极的船只都会被困在北极冰层中,动弹不得。随着船只周围的冰越积越多,其对船体施加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最终致使船体破裂。要想到达北极,就必须解决冰层的问题,而船体所面临的冰的总量及其施加的压力完全是未知数,人们只知道冰层对船体的压力上限要远远超出任何船只的船体强度。一位名叫弗里乔夫·南森的挪威科学家提出了建造“弗拉姆号”的想法——该船设计独特。“船体呈光滑的弧形,几乎没有使用龙骨,发动机和船舵可以直接抬升到水面上。当冰层来袭时,‘弗拉姆号’就会变成一只漂浮的碗。如果从下方挤压像碗或圆柱体这样的曲面物体,它就会向上弹起。因此,一旦来自冰层的压力过大,‘弗拉姆号’就会被推到冰层上方并被托在冰面上。”南森并未试图大刀阔斧地改进现有船只的设计,而是利用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事实来制订设计方案。

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弗拉姆号”一直在北冰洋漂流,虽然还是没能到达北极,但却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它比过去任何船只都更接近北极,还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北极地区是一片海洋。这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我要如何与世界合作,而非与之对抗?”正如切尔斯基所总结的那样:“面对水结冰后体积膨胀这一不可避免的事实,‘弗拉姆号’没有苦苦抗争,而是利用这一规律横跨世界之巅。”

采取与世界合作的方式会更有效,压力更小,也更容易达到目的。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挑战不可能上。

关于“思考的框架”系列图书

“思考的框架”系列图书旨在启发思维、打破成见。我们希望授人以渔,不仅教给你知识,也提供一个思维框架,帮助你更好地运用知识。

本系列图书的目标之一是基于经久不衰的知识提供一套决策工具,你可以反复使用这套工具来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会用5本书的篇幅介绍100多个思维模型,定义、探讨源于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接着,我们会将这些概念从其所属的学科中剥离出来,告诉你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场景中加以应用。我们鼓励你深入研究新的理念来不断充实你的知识工具箱,但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已学知识,以创新的方式加以应用,从而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你所面临的挑战。在《思考的框架》(第一册)中,我们解释了思维模型其实只是事物运作机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用模型来保存知识,简化对于世界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每天重新学一遍所有知识,所以要构建模型来划分规律,从而更有效地驾驭世界。法纳姆街的思维模型都是经过事实反复验证的可靠原则。运用模型既意味着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也意味着敢于将知识运用于非常规领域。

并非每个模型都放之四海而皆准。建立思维模型的格栅,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学习识别哪种情况最适合使用哪种模型。这需要不断练习和试错。在此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非常重要。在模型应用失败时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久而久之,通过反思对单个模型的使用情况,你就能明白不同模型的最佳应用场景。分析模型成功应用的原理也能让你清楚未来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再度使用。

关于本书

本书解释、探讨了源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核心思维模型。读者无须拥有这些学科的学位,但如果碰巧有,本书或许可以帮你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学科。我们选择的都是各领域中最基础的模型,适用范围远远超出其学术应用领域。在每章中,我们会先解释科学原理,再将概念融入现实中的例子。我们希望让你了解每个概念的实际应用并举一反三,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应用场景。为此,我们会探讨如何将科学应用于历史故事和主题,将模型作为观察世界的镜头。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逐渐了解一定的规律,明白自然系统的运作方式和人类的组织方式其实十分有限。生物成长的规律适用于经济增长,化学反应的规律也适用于其他变化过程。此外,个人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应用于团队和组织。学习思维模型可以帮你更快地识别出各种情况下真正发挥作用的因素。见他人所不能见,方能避免酿成大错。

本书中的一些模型(特别是在物理学部分)就像隐喻。我们旨在向读者展示如何使用这些模型找出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因素或力量。当一个问题看起来错综复杂,或者人的行为让你感到不可思议时,这些模型让你得以一窥背后的原因。你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其他模型(特别是源于生物学的模型)则有更直观的应用。尽管这些模型也有助于理解某些事物背后的成因,但它们可以更直接地应用于人类行为,可以对应你的生活经历,针对常见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例如,“惯性”多用于比喻为何有些错误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而“合作”的概念则可以直观地应用于识别商业机遇。

最后,务必谨记,一切科学模型都是价值中立的,可以用来阐明任何情形积极或消极的一面。决定权在你手里,你应该问自己,这个模型告诉了我什么是不该做的?它能在何种情况下帮我找到更好的前进道路?

你可以通过我们选取的故事了解不同模型在应用上的差异。每个例子都经过精心挑选,以便读者了解模型的应用范围。你可以把每个故事的元素当作路标,指引你在生活中找到最适合使用某一模型的类似情形。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所有模型都只是工具。工具就是拿来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要通过反复试验习得每个工具的用途。你无法单靠任何一个工具解决所有问题,就好比你打开一个工具箱,里面既有用来敲钉子的锤子,也有用来拧螺丝的螺丝刀,经过练习你就能明白何种情况该用何种工具。最好的方法是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在打开每一章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更新知识。其次就是练习,每天选一个新模型应用于你所处的情境中,看看你能否以此提高理解和决策能力。最后是反思,花点儿时间分析、总结模型应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此,你便能逐渐了解这个工具箱的全部潜力。

让我们开始吧。

[1] 《思考的框架》一书已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3年1月出版。——编者注

[2] Czerski, Helen. Storm in a Teacup: The Physic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