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顾一煌 王金贵主编
- 3244字
- 2024-09-09 16:40:13
二、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的特征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领悟生命真谛及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养生著作《行气玉佩铭》中,就记述了用气功的方法来预防疾病。经过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等对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广泛运用,中医养生方法技术日益成熟。近年来,中医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特别是随着当前大健康时代的到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产业的兴起,中医养生方法技术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1.遵从自然,天人合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万物之源。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反复强调的“天有精,地有形……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使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反应。当这一影响控制在人体生理适应反应范围内时,人体可以适应性接受;当外界变化超越了这一适应范围,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反应。人类的活动必须主动遵循自然界的内在规律,适应并为自然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让自然实现本性,维持其趋向于生生不息的生命周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得道。”人类只有遵从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健康发展。“天人合一”是一个多层次的、多维度的状态,人类只有在美好的自然里,才会感到身心舒适,这就是一种以审美为基础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从自然界的现象中获取灵感,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会相应地作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反应。在生理上,春夏之时,阳气与温热之气候相应而发泄于外;秋冬之时,阳气与寒冷之气候相应而收敛于内。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高世栻所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一日之中,阴阳也有变化。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在病理上,往往在气候剧烈变化时,人体会产生一些疾病,如感冒、时疫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而人体对自然界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中医养生方法技术是人类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它是尊重自然的。中医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并将其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用于广泛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自然界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志。
“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顺应自然休养生息,人和自然界不是处在主客体的对立中,而是处在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人与天地互应相参,人以天地之气而生,人依天地之气而存,人循天地规律而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道与天道贯通一体。人体随四季更替进行生理性调节,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脏腑功能就会紊乱而产生疾病,或加重病情,或变生他病。
2.遵从差异,防护为先 自然环境对人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除了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外,还需要注意调摄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物质、精神条件等社会环境,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具体而言,需要综合调摄家庭、劳动组织、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等影响人们生活的直接环境。因为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欲望追求和心境状态,这些因素均可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长寿。另外,由于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不同,生理病理也就不同,虽然不同地域的人会在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过程中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个体上又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如我国的气候环境差异明显,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冷,西北多干燥,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对疾病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遵循从这种差异性,根据三因制宜的原则,选用适合的方法技术,使个体的生命得以延续,保持健康的状态,并获得更强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主要适用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在“防”的过程当中,注意积极调适,以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亦曰:“宜调护于未病之先,或预服补药,或节养心力,未可以其无寒无热,能饮能食,并可应接世务而恃为无惧也。”
3.和于术数,杂合而用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也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养生方法技术是由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感悟和积累而来,涉及范围广泛,从一般的起居环境到琴棋书画等,从普通饮食到中医药物的应用,方法繁多,特别注重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并逐渐产生了运动类养生方法技术、食药类养生方法技术、情志类养生方法技术、志趣类养生方法技术和起居类养生方法技术等丰富多样、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这些方法技术的应用以“和”为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杂合应用各种方法技术,才能做到形神兼养。
4.防治疾病,延缓衰老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形态结构上看,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有机整体。人体的各脏腑、组织等器官在物质构成上同为一源,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人体器官既有各自的功能,又同时是整体功能活动中的一部分,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又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疾病是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影响寿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衰老是人体生命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意味着机体在生命过程中自我修复能力和抗病能力逐渐减退,健康状态变差,此时更容易患病和死亡。生理性衰老是指在生理状况下,人体随着年龄增长到成熟期后所出现的规律性、正常生理性退化或丧失的过程,是人的生命现象。病理性衰老是指在病理状况下,人体由于环境、遗传、精神心理、劳逸等因素导致衰老现象提前发生的未老先衰过程,是一种病理状态。延缓衰老是人类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目标。中医学认为,衰是伴随老而出现的各种虚损不足的生命状态,通过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预防疾病、防止未老先衰,而且可以达到延缓衰老、老而不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