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薪传 德馨致远: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年院史(1963—2023)
- 程博 朱镇华主编
- 3813字
- 2024-09-05 10:42:50
(四)枝叶尤繁,格局益彰(1994~2007年)
医院分级管理工作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三甲创建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其范围之广、指标之多、标准之高前所未有,是关系到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医院几届领导班子以“创三甲、建示范、迎国检”为目标,将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与创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作为对医院办院方向、管理水平、规模设施、内涵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的头等大事来抓。其间,医院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适时制定《医德医风规范》《廉洁行医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医院质量控制制度》《人事用工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并汇编成《医院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对医院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医院通过黑板报、横幅、标语、三甲知识竞赛、创三甲战报、创三甲专刊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了浓厚的“创三甲、建示范”氛围。
经过近3年的准备,到1994年年初,医院已基本符合“三甲医院”建设标准。同年5月,尤昭玲任第六任党委书记。此时,医院尚无可供评审专家组车辆进出的大门,同时面向韶山路的院区附近还有一个大水塘。作为湖南省首家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单位,医院创建工作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密切关注。时任省委书记王茂林率领相关人员现场办公,当即联系长沙市委书记、连同9个部门现场勘查了院区环境,做出“开大门,填大塘”的指示,为创建工作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同年7月,医院以944.02分的优异成绩被评为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随后,医院又积极投入国家示范中医医院的迎评工作中,同年9月,成功获评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
“创三甲、建示范”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创建目标,奠定了医院在湖湘中医领域的领军地位。自此,医院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医疗特色更加突显,专科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临床体系更趋完善。全院共有20个一级临床科室:内科、外科、急诊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皮肤科、肛肠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传染科、家庭病床科、推拿科、理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食疗营养科。其中,内科下设心肺科、老年病科、血液神经内分泌科、消化泌尿科、热病风湿科5个二级科室,心肺科设立心脏病监护病房(CCU);外科下设男性病科、疮疡科、乳腺病科3个二级科室。共有7个医技科室:同位素科、检验科、病理科、中心实验室、放射科、功能科、药剂科。其中,药剂科下设门诊调剂室、病区调剂室、中心药库、制剂室、中药饮片加工部5个二级科室。此外,医院还设有胃病、心血管病、血小板减少症、肾病等专病门诊54个,做到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方、治有专药、人有专长的“五专”设置与技能。
1995年1月,程丑夫任第七任党委书记;2月,医院被评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5月,谢凤瑛任第十任院长。医院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机关和后勤职能体系更加完善,共设科室27个(其中,机关职能科室共19个,后勤职能科室共8个)。
1996年7月,卢岳华任第八任党委书记,程丑夫改任第十一任院长。时年,医院自筹资金560万元,新建一栋4596平方米的制剂楼,大幅提高了医院制剂研发、生产能力。1996年年底,医院开始实行网络管理,建立起长沙市第一个收费管理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管理系统。
1997年7月,医院以920.49分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周期复评。同年9月,周小青任第九任医院党委书记。医院护理工作由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并率先在省内中医医院中开展“整体护理”工作,患者满意度从70%左右提升到98%,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编制了相关的专业书籍。
1999年1月,肖小芹任第十任医院党委书记。眼科、肝病中心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成为“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为适应日益增长的患者就医需求,医院投入3000万元建设新门诊楼,该大楼于12月奠基,200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集门急诊、调剂、收费、常规检测等综合功能于一体,高六层,总建筑面积17142平方米,可容纳2000~3000名患者就诊。
2000年1月,钱正华任第十一任党委书记。2002年1月,旷惠桃任第十二任院长。在医院的支持下,职工集资建设了7栋住宅及相关配套设施,生活区的扩大让职工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此外,医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以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目标。
至2003年,医院占地110.6亩(约7.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编制病床700张,开设23个临床科室和8个医技科室。职工1200人(含离退休人员),其中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48人,教授、主任医师等正高职称专家6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博士生导师6人,湖南省名中医7人。
2004年3月,谭元生任第十三任院长。医院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注重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在“中医附一,病人第一”服务理念的指引下,2004年年底,医院已形成一所两中心(中医内科研究所、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并驾齐驱,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此时,医院已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为推动现代化管理进程,医院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上线住院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手术麻醉站,医院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2005年1月,柳景红任第十二任党委书记。根据建设和发展需要,医院从规模扩张型发展转移到内涵建设型。同年,医院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中医学和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单位临床技能教学实验中心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医院中医药科研平台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10月,医院成立我省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治疗中心,斥资千万引进一流的先进设备,一改过去单纯的中医治疗和传统外科手术方式,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完美结合。为加强西医人才队伍建设,医院重点引进了创伤急救、微创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专家。
2006年2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湖南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医院随之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一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医院提出要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浓郁、西医技术居省级综合性医院先进水平、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医院10强之列的研究型中医医院。
为此,医院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硬件设施、医疗服务的投入。医院投资300余万元兴建重症监护病房,为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大手术的开展提供更安全有力的保障。引进1.5T八通道核磁共振,填补了我省中医系统高场强磁共振检测的空白。利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成功治愈了1例巨型子宫多发性肌瘤患者,术中出血仅50mL,切除肌瘤重达1.25kg,术后仅4天患者即康复出院,标志着医院微创妇科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是当时国家在中医药领域财政投入最大、重视程度最高、行业内外关注度最高的单体中医药建设项目。创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不仅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和医院的大事,也是我省卫生系统的大事,直接关系到湖南中医药事业在全国的地位。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成立专班,积极组织申报。1月24日,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甘霖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医院申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相关事宜。5月25日,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来院调研,指出:中医研究一定要讲究整体,辨证施治,突出“中国特色”和“原创性”。
彼时,医院开设有30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和1个中心ICU,能满足各种层次各类患者的就医需求,尤以中医中药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眼底病、肝病、心脑血管、不孕不育、肿瘤、男性病、皮肤病、肛肠病、各科疑难杂症、儿童益智保健等疗效显著。同时,西医也有长足发展,具备三甲西医医院水平。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中心、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诊治中心、神经介入治疗中心以高超的学术水平和特色优势跻身省内乃至国内同行先进行列,能开展各种普外科、脑外科、心胸外科、骨伤科、妇产科、五官科及各种微创手术。其中肝胆、胃肠、泌尿、妇科微创腔镜手术,脊柱四肢关节损伤修复,心脏介入治疗,心胸外科手术,以及绿激光PVP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微创穿刺粉碎治疗脑出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直线加速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等技术居湖南先进水平。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医院紧跟医疗设备发展步伐,不断引进先进的医疗检测设备。至21世纪初期,已配备有超高档多层螺旋CT机、彩色B超、C臂X光机、1000mA电视遥控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肠镜、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腹腔镜等大型设备300多台件,价值7000余万元,医院诊疗水平和综合实力极大提升。
医院的快速发展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肯定,多次获得省级文明医院、先进中医院、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诚信经营单位、救灾防病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并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文明先进个人、省级劳动模范等大批先进人物,荣获全省首批、中医系统唯一一家“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