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气,大价值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实现了与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的巧妙结合,随之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与“二分二至”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这期间会举行多种民俗活动。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朔:《说文解字》云:“朔,月一日始苏也。”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日,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驱邪消灾、祈年纳福、迎新春等活动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

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起始,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在“四时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尽管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由于阴阳合历历法的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每个节气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和特殊的饮食习俗。人们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总之,众多的禁忌、仪式、礼仪、娱乐、饮食、养生、传说、故事等习俗活动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发生、发展。对我们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仅作为一种时间体系存在,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与民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