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圣王时代

42岁之时。

公子昊成为了燕王昊。

上位的时间,算是比较晚的。

公子昊没有特别的感觉,只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后没有那么轻松了,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会增加。

但他的一百多个妻妾、三百多个儿女,都非常的高兴,若公子昊再晚几年上位,他们当中,恐怕会有人私下抱怨‘岂有四十多年之世子乎?’

而成为燕王昊后。

他依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种田与发展经济上。

他停止了军事上的扩张,不再大幅增加军费。

农业领域,又用了十年时间,在培育良种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派遣船只,前往海岛开采了大量鸟粪,还捕捞大批鱼获,用鱼骨制作肥料,这才让粮食的平均亩产,从200斤增加到了300斤左右。

工商业领域,把工业园区的数量,从三个增加到了十个,工厂作坊增加到了近万家,工人数量近百万,而这些工厂,全是属于王室的资产,利润都归于王室,民间商人无法与之竞争,只能申请成为经销商。

由于工商业极其发达,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燕国生产的各类物美价廉的货物,更是畅销天下,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贸易量每年都在提高。

不过消费能力最强的,还是燕国本国的百姓。

因为燕国百姓的收入水平一直在提高。

燕王昊刚上位的第一年,燕国500多万的百姓,人均年收入大概是8.5金,即8500钱。

到燕王昊在位的第十年,燕国1200万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增加到了16金,而物价没有太大的变化,较为稳定,百姓们普遍都有获得感。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

燕王昊制定了一个新的《十年发展计划》,把重点放在了教育和医疗领域。

他下令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了数千所学校,改良与简化文字,要求把儿童的毛入学率,提高到50%以上。

又在每座五万人以上的城市,都建造了一座大型医院,培养了超过十万的专业医生,能够应对大部分的疑难杂症,目的是把百姓的平均寿命,从当前的35.5岁,提高到50岁以上。

很快。

经过十年的努力,这份计划制定的目标,全部得到了实现,甚至是超额完成。

这也导致燕国的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加之每年都有上百万的移民、难民与灾民涌入。

故而到燕王昊在位的第二十年,燕国的人口,增加到了接近3000万,是毫无疑问的人口超级大国。

而人口过多,会带来这样那样的内部矛盾,失业率也有所提高,这个时候,要想解决矛盾,只有两条路径。

一个,对外扩张,把矛盾转移到外部。

二个,快速发展,只有发展的速度足够快,很多问题才能化解消失。

燕王昊选择采取第二种的办法。

他从自己的内帑中,拿出天量钱财,制定了一个《十年基建计划》,通过开启大量的基建项目,让所有人都有工作可做,矛盾自然消失。

四通八达的水泥马路,修建了出来。

还有桥梁、港口、水库、工厂等,不知创造了多少个就业岗位。

其中发展最快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房地产项目,王室也通过打造高端楼盘、推高房价的方式,不知赚到了多少万金。

燕王昊也发现,虽然《十年基建计划》,让他掏出了老本,花了好几亿金,结果最后赚回来的,居然超过了投入,只是让不少中产之家,背上了十几年二十年的长期房贷。

即便如此。

就算《十年基建计划》带来了巨大成功,大大缓解了内部的矛盾,但燕国就那么点大,基建项目再多,也不可能无限建设下去,这个计划是不可持续的,有效期最多二十年。

这时。

燕国的人口,暴增到了近5000万,人口密度接近100人/平方公里。

这个人口密度,几乎是古代社会的上限了。

燕国的人口,差不多已经饱和,若是再增长下去,内部矛盾会快速激化,不可调和。

摆在面前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对外扩张,开疆拓土。

有无数的文官武将,发出了他们的呼吁:

“王上,国内已无可用之地了。”

“人口太多了,王国内,今年爆发三次小范围瘟疫了。”

“现在王国人口近五千万,可征召百万大军,扫平整个天下!”

“外面地广人稀,王上又是仁德之君,天下百姓皆知,他们都渴望成为燕国之民,只会箪食壶浆欢迎王师。”

“没错,他国无数之百姓,都称王上为‘圣王’,都在嚎哭抱怨,为何圣王还不发兵,把他们解救出来?”

“王国的土地,须再增加十倍、二十倍,才能安稳发展,否则必出大乱。”

面对这些呼吁。

燕王昊知道,这些文臣武将,说的很有道理,燕国的土地,确实有点少了,内部拥挤到需要扩张一番了。

但……

他还是不太想做出那个决定。

毕竟他是有仁德讲道理的‘圣王’,不是为所欲为的强盗,他不能做出让自己人设崩塌之举,不能不在乎名声。

现在燕国遇到的最大问题,说是土地不足,其实是粮食产量,满足不了近5000万人口的需要,每年都要大量的从邻国进口,从原来的‘粮食出口国’,变为了进口国,且进口量越来越大,逐渐成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隐患。

只要解决了粮食问题,燕国就不必立刻扩张,至少还能拖延几年。

绞尽脑汁思考了几天,燕王昊还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让燕国的农田,从每年只种一季粮食,变为播种两季。

即粮食从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让粮食的产量,再翻一倍。

但燕国的土地,处于中纬度区域,寒冷的季节有四五个月,无霜期只有六个月,粮食不可能一年两熟。

除非往南一两千里,才有一年可种两茬粮食的土地。

不过!

燕王昊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增加燕国地区的太阳光照强度即可。

具体的做法,是把一面‘聚光镜’装置,送到太阳表面附近,收集一道超过100亿KW的‘光束’。

再在燕国的上方太空,设置一块‘反光镜’,负责把‘聚光镜’收集到的光束,反射到燕国范围的土地上,增加了光照强度,提高了气温,农作物就能自然生长。

如此,一年两熟就可顺利实现。

“聚光镜跟反光镜的制作材料,天庭那边有不少,比如一种叫太乙金晶的常见材料,能承受上百万度的高温。”

“聚光镜的尺寸不必很大,直径三十米就够,反光镜也差不多。”

“就这么定了,也给这个古代社会,带来一点‘神迹’吧。”

……

几年后。

燕王昊在位的第34年春。

无数燕国百姓,亲眼看到了神迹。

“快看!天上多了一个小太阳?”

“好暖和啊,一点都不冷了。”

“是圣王的仁德,感动了昊天,让我们燕国多了一颗太阳!”

“圣王说了,有了小太阳,今年的春播可提前一个月,秋收可延后一个月,中间就能多种一茬粮食了。”

“圣王万岁!圣王万岁!”

无数百姓狂热的欢呼起来。

而得知此事,他国百姓无不痛哭流涕,为什么他们国家就出不了圣王?

小太阳的出现,燕国的粮食当年就大幅增产,重新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但圣王的统治,只持续了四十年,燕王昊82岁时,就主动放弃了王位,让46岁的王子昌,成了新的燕王。

一方面,圣王确实老了,精力不济,难以继续打理国家。

其次,燕国的粮食问题,虽得到解决,但又有很多新矛盾出现,又陷入了发展瓶颈,圣王再仁德,也很难用温和的手段解决这些矛盾,不如提前退位,把那些不适合圣王做的事,交由继任者去做。

而圣王统治的这四十年,后人给予的评价也越来越高,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故事与传说:

“那是个王道乐土的时代,普通人略微勤奋一些,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那是个发明创造的时代,冒出了无数发明与工业技术。”

“那是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留下了无数经典的文化作品。”

“那也是武人最绝望最痛苦的时代,枕戈待旦四十年,心怀壮志白发生,他们是圣王时代的失意者,却是普通人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