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看了刘建的奏书,把案子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交给河南郡处理。原辟阳侯审食其的孙子审卿跟丞相公孙弘关系很好,他对当年淮南厉王杀死了自己的祖父怀恨在心,于是趁机极力向公孙弘强调淮南王的罪状。公孙弘于是怀疑淮南王有谋反的可能,就深入调查这个案件。河南郡审问刘建,刘建供出了淮南太子及其同党。
此前刘安多次为举兵造反的事情,征询过伍被的意见,伍被极力劝谏刘安,并以吴楚七国判乱为例,刘安却引用陈胜、吴广起义为例。伍被解释时代不同,造反一定会失败。但忠言逆耳,刘建被审问,刘安又一次征询伍被的意见,伍被只好献计说:“如今诸侯对朝廷没有二心,百姓没有怨气,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朔方郡田地广阔,水草丰美,但已迁徙的百姓不足以充实开发那个地区。我的愚蠢计划是,伪造丞相和御史写给皇上的奏章,请求迁徙各郡国的豪强、游侠以及犯人,赦免他们的罪,派他们去充边。同时把他们的家属也迁徙到朔方郡,并且派士兵催促他们如期到达。然后再伪造皇上亲发的办案文书,去逮捕诸侯王的太子和宠臣。这样一来,百姓怨恨,诸侯害怕,国家就乱了,我们也就可以趁乱造反,说不定还能侥幸有一点取胜的希望。”
刘安说:“此计可行,虽然你的多虑有道理,但我以为成就此事,并不至于难到如此程度。”于是刘安命令官奴入宫,伪造皇帝印玺及丞相、御史等朝廷官员的印绶,以及附近郡太守、都尉的官印,朝廷使臣的符节和法冠,打算按照伍被的计策行事。刘安还派人假装犯罪后逃向京师,去侍奉大将军和丞相,一旦发兵造反,就让他们立即刺杀大将军卫青,然后再说服丞相屈从臣服,便如同揭去一块盖布那么轻而易举。刘安又考虑到如果调动淮南的军队,国相和其他大臣不会听从他的命令,就与伍被设计了计策:伪装宫内失火,国相等人来救火,趁机杀死他们。还有一个计策就是派人身穿官服,手拿紧急文书,从南方跑来,大喊“南越兵入界了,”以借机发兵。还准备派人到庐江郡、会稽郡假扮追捕盗贼的官吏。
这时廷尉已经审讯完了刘建,发现刘迁的确问题很大,就马上向武帝报告。武帝很重视,派廷尉趁着前去拜见淮南国中尉的机会,逮捕刘迁。刘安听说朝廷来人了,很惊慌,便和刘迁商议召见国相和二千石官员,想尽快杀掉他们,好发兵起事。国相应召而来,内史正好外出来不了,中尉正在迎接朝廷来的廷尉,也不能来。刘安觉得只杀掉国相,而内史和中尉还在,一点好处都没有,只好放弃,让国相回去。
事情办到这个地步,刘安浑身都是冷汗。刘迁也觉得大势不好,考虑到自己所犯的,是阴谋刺杀朝廷中尉的罪,而参与密谋的人都已死无对证,只剩下自己,不如干脆去认罪算了,至少保住淮南王和整个家族,便对刘安说:“值得我们重用的大臣抓的抓,死的死,现在我们没有可依靠的人。这时候发兵,肯定不会成功,我甘愿让朝廷抓起来。”刘安早就失去了造反的勇气,就答应了刘迁。刘迁便刎颈自杀,但没有死成。
就在这个时候,伍被向朝廷投案自首,交代了淮南王谋反的详情。朝廷官员随即逮捕了刘迁、王后荼,包围王宫,搜捕所有参与谋反的门客,搜查出大量的谋反证据,上缴朝廷。武帝将此案交给公卿大臣审理,案件牵连到很多人,列侯、高官、豪强加在一起,一共有好几千人,大部分都被处以死刑。衡山王刘赐是刘安的弟弟,负责办案的官员请求逮捕衡山王,武帝说:“诸侯王各有各的王国,不应该彼此牵连。”
赵王彭祖,列侯曹襄等43人商议怎么处理刘安,大家一致认为,刘安谋反的罪状清清楚楚,应该处死。胶西王刘端建议说:“刘安的罪行很清楚,比叛乱还严重,应当受到法律制裁。还有淮南国中的其他官员,他们不能尽职,不能阻止淮南王谋反,也应当全部免官,贬为士兵,再也不能做官。那些没有官职的犯人,可以用两斤八两黄金抵死罪。另外朝廷应该公开刘安的罪状,让天下人都明白应该怎样做臣子,让他们不敢再有背叛的胆量。”
丞相公孙弘、廷尉张汤等人把建议报告给武帝,武帝批准了这些意见,派人去审理刘安。使者还没到,刘安已经畏罪自杀。王后荼、刘迁和那些参与谋反的人都被灭门九族。伍被曾经劝阻过刘安,还说了朝廷的很多好话,武帝想留他不杀,张汤认为刘安谋反最后用的是伍被的主意,还是诛杀了伍被。
神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武帝派宗正前往八公山逮捕刘安,刘安吞服了丹药与八公携手升天,剩下的丹药被鸡犬吃了,鸡犬也随之升天。可惜神话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从此,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淮南王刘安的家族也消失了。刘安的结局让人唏嘘,刘安本可以凭自己的才华名垂青史。刘安不仅留下了豆腐这个美食,还留下了《淮南子》这样一部精神食粮。《淮南子》蕴含丰富的史学研究价值和精神智慧,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由己发,祸由己生”等。刘安作为主编,《淮南子》也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但他实际上却没能做到,知易行难啊!
对于才华横溢,充满传奇色彩的刘安的命运,是否你也非常惋惜。你觉得他致命的弱点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