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情商,别让情绪化毁了你

有一天,一个好朋友开心地告诉我:“我就要升职了!”可是第二天她又在电话里沮丧地告诉我,她离职了!

本来要升职的,怎么突然又离职了呢?原来是她的暴脾气惹的祸。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

朋友的一个同事给领导发邮件时提到公司业绩不好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与朋友做的某个项目有关。当时正在外地出差的朋友半夜里得到这一消息,瞬时怒发冲冠,冲动之下写了一封十分情绪化的邮件给那个同事,在邮件中大谈自己为了做这个项目多么辛苦。朋友同时将邮件抄送给领导。

第二天早晨,看着那封充满怨气的邮件,她想撤回已经来不及了。同时,她心里仍然愤愤不平,觉得领导在这件事上没有站在自己这边,一气之下向领导提出辞职,没想到领导竟然同意了。

一不开心就放弃,这背后的刺激反应模式是逃避。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他能力强、业绩好,又有领导的器重,于是恃才傲物,经常对同事横挑鼻子竖挑眼。

有一次,一个同事帮他拿快递,没有及时拿到,他就责骂对方,说对方耽误了他签合同的时间。

他还经常不给领导面子。

有一次,公司开会的时候,领导问他回款时间,他骄傲地回击:“没我的回款,公司这个月的工资就没着落了?”

后来,公司让业务员自己筹备团队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他组团。

一愤怒就指责,这背后的刺激反应模式是战斗。

我还认识一个软件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他才华出众,聪明能干,是一流的计算机专家。但他却不是一个好领导,他的下属超级不喜欢他,因为他说话尖酸刻薄,毫不留情。而且他还不懂得变通,他总认为他认定的就是对的。他没有结婚,没有可亲近的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但实际上工作却没有给他带来太多乐趣。

常常处于防卫僵化状态,这背后的刺激反应模式是僵死。

以上三类人处理情绪的方式非常不同。在刺激反应下,他们要么逃避,要么战斗,要么僵死。究其原因,这要从大脑进化说起。

据说,最古老的爬行脑已有上亿年的历史,它主要负责安全。在远古时代,面对危险时,人有三种应对模式,即逃跑、战斗或原地不动。这样的应对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时候,外在的事件其实并没有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但我们的爬行脑会自动切换到应对模式,以让我们选择其中一个惯性行为。

大脑情绪控制系统是大脑的边缘系统,也有5000多万年的历史。情绪脑和爬行脑喜欢联手。

一旦有危险,人首先会有下意识的行为,其次会有相应的情绪。而负责思考的大脑皮层,只有200多万年的历史。

所以,一旦爬行脑和情绪脑联手处理刺激事件的时候,负责思考的大脑皮层根本插不上手。于是,情绪化的处理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这就是情绪失控时聪明人也会做傻事的原因。

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值得注意的是,我说的是控制,而不是“压抑”或“否认”情感的存在。很多时候,即使是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恐惧……也可以成为我们能量的源泉。

适当的愤怒能让人们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界限,悲伤能让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结更紧密,而恐惧则会提醒我们要小心了。所以,千万不要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

我们如果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压抑强烈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让我们的身体生病。比如,很多“老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慢性胃炎,这可能是长期压抑负面情绪的结果。

控制情绪,其实就是让我们大脑中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和负责应激反应的爬行脑冷静下来,继而更好地去和负责思考的大脑皮层合作。

这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理性和感性的共舞。

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如何才能让负责思考的大脑皮层更好地工作呢?

第一步:给我们的负面情绪起一个名字

比如,我上文提到的那位在深夜里发邮件的朋友,她愤怒的那一刻如果能有一个觉察,能意识到自己有了负面情绪,能给自己的负面情绪起一个名字(如可以用“怒怒”“轻柔”称呼愤怒),能感受一下身体的能量——身体是热的还是冷的,同时确定相应的负面情绪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她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行为表现。

如果我们都能学会为情绪命名,我们将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没有一种情绪的亢奋状态是持久存在的;很多情绪的亢奋状态最多持续15~30秒,然后就会被其他情绪取代。

我有几次给自己的负面情绪命名为“温柔”的时候,想着想着便哑然失笑。

其实,情绪就那么回事。当我们能给情绪命名时,我们就开始转移和接纳情绪了。

第二步: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

当我们无法享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时,为什么我们不接纳它呢?

接纳听上去好像是被动的,但实际上它是非常积极的并且是有创造力的。

接纳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开始包容负面情绪,意味着我们允许负面情绪存在,接受它们的存在。

当我们能带着觉察允许负面情绪存在的时候,就好比在我们原本紧缩的身体周围增加了弹性空间。

更重要的是,能接纳情绪,意味着我们不再情绪化。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可以理性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呢?”

第三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好了前面两步,我们思考的重点自然而然就来了。思考我们的感受,感受我们的思考。理性和感性真的能一起跳舞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将一群4岁左右的孩子依次带入房间,并在每人面前放上一块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现在想吃自己面前的这块糖,你们可以吃。但是如果你们能等我办完事回来后再吃的话,你们可以多吃一块棉花糖。”

先不说这个实验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我们发泄情绪的过程和这个实验的过程何其相似?

遇到烦恼,负面情绪缠身时,我们是选择一吐为快,还是选择先接纳情绪而后科学处理呢?

很多时候,我们在情绪化的冲动下并不能理性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是当下就吃掉那块棉花糖(此刻就发泄情绪),还是选择等待从而得到两块棉花糖(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并接纳它)?也就是说,我们是要跟着感觉走,还是选择延迟满足?

这就是情商的奥妙所在。这就是情绪管理。

情商指的是我们管理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表达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