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我是一名职业媒体人,曾是上海《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的一名记者兼编辑。我在报社创立了“新民晚报小记者学校”,同时担任校长和总教练,专注于青少年社会情商培养。这么多年,1000多名优秀的小记者从我们这里毕业。我还发起了上海市青少年人才“蓄水池计划”,为上百所学校输送了大量青少年综合人才。

除了社会新闻记者、青少年社会情商教练这两个核心身份以外,我还有个重要的身份——15岁男孩米奇的妈妈。很多读者都叫我米妈。

从“乖孩子”到“怪孩子”

在十几年的职业生涯里,我接触过上万个孩子,其中有蹒跚学步的幼儿,有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我爱他们。我爱他们黑白分明的眼睛,我爱他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我爱他们的冷笑话,也爱他们的恶作剧。正因为这样,每当看到与青少年相关的负面新闻事件,我都坐立不安、揪心难受!

在三个核心身份的交织中,我围绕青少年成长的主题,采写了一大批有案例、有观点、有思考、有方法的稿件。这些稿件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一个重要的教养问题:社会化发展。

孩子从用小脚丫跨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得不面对他的社会化发展问题。从第一次在幼儿园和其他孩子抢玩具,到上大学后在寝室跟舍友微妙相处……伴随孩子成长的远不止书本和分数,还有时时刻刻存在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我在采访中发现,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如果过于在意培养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很容易培养出一个“怪孩子”,比如拖拉的孩子、暴躁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孤独的孩子、冷漠的孩子、蛮不讲理的孩子、挫折感强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现实感缺失”是核心原因

“乖孩子”为何会变成“怪孩子”?我越来越发现,现实感的缺失是其中最核心的原因。

生长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少年,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和诱惑几乎是空前的。长期裹挟于升学考试、各种培训班、互联网、家长的过度控制等之中,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真实的世界。

被升学考试裹挟的孩子,太需要现实感了;

被各种电子设备引诱的孩子,太需要现实感了;

被大量培训班拖累的孩子,太需要现实感了;

被父母过度控制或关爱的孩子,太需要现实感了;

……

比如,我在本书中提到的两个案例:

一个初中女生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时,指着青色的活虾问摊主:“咦?你卖的虾为什么跟我们家的不一样?我们家的虾是红色的!”——苦笑!

一个就读于一所知名高中的男生因为早恋问题,和母亲发生冲突,冲动之下跳楼自杀,气息尚存之际提醒路人打120,但为时晚矣。——悲痛!

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的孩子,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很多年前,个体心理学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提出,个体生存不可逃避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职业的关系、人与异性的关系。这些都表明人是一个社会存在。

而在这其中,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早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一个只身埋头于书本或手机里、对现实世界(真实的人)不感兴趣的孩子,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这几年,我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青少年社会情商培养”的研究上。我所理解的“社会情商的培养”,不仅包括孩子对人际社会的科学认识和参与兴趣的培养,更包括自信力、自控力、生命教育、财商教育、沟通能力(尤其是拒绝能力)、界限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父母若忽视或错过孩子“社会情商”发展的最佳时机,会让孩子带着“失落的一角”长大,然后进入社会。这样的孩子,容易在社会上栽跟头。

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思考一个问题: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要刻意培养一个“完美孩子”,而要努力培养一个现实感强的孩子,有完整的“社会情商”的孩子。社会充满不确定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孩子要想游刃有余地行走社会,必须全面接受社会情商的培养,其重要性不亚于升学考试。

以提高“社会情商”为抓手,提升孩子的现实感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现实感?我根据自己多年关于青少年教养的思考和实践,围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商”这个主题,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育方法。这是本书的缘起。

以近些年见诸新闻头条的与青少年培养有关的热点社会事件为引子,我提炼出了15个培养孩子社会情商的教养重点。我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孩子完整社会情商的养育闭环,为孩子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造福社会提供助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这15个教养重点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联系、互相作用的。我希望所有父母都能重视这些教养重点,并且有勇气改进自己的教养方式。

基于孩子社会情商的培养,我有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父母是塑造孩子“社会情商”的终身导师;

家庭是孩子实践“社会情商”的启蒙场所;

社会是检验孩子“社会情商”的最终舞台。

在这里,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我的父母——李国富先生和刘美华女士,你们的精心培养,造就了我乐观、坚毅的性格,以及善于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我要感谢我的丈夫俞丽辉先生(米爸)以及我的儿子俞奇铎(米奇),你们都是我的第一读者,为本书的出版提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还要特别感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很多帮助的朋友,尤其是屈辉女士、刘芳女士、倪珺女士、干玉兰女士、蒲虹羽女士、王红女士、郭爽女士、陈润华女士、陈悦琼女士、秦启庚先生、刘润先生、翟墨先生、范永峰先生等。

当然,我要特别感谢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谢谢你把自己生命中十分可贵的“阅读时间”给了这本书。我也热切期盼你的反馈。

我的联系方式:

微信:leafish888(敲门暗号:社会情商)

邮箱:9850229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