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NM理论的前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
- 罗嘉文
- 5字
- 2024-08-26 14:48:0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家战略亦随之变化。2011年2月,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的改革举措,在颁布的《美国创新战略2011》中明确指出要“赋予美国人21世纪必备的技能,打造一支世界级的人才队伍”。欧盟也于同年11月启动 “地平线2020”计划,其中三大目标之一就是打造卓越的科学,提高欧洲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通过一系列世界顶级研究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日本在2011年8月发布的《第四期科技基本计划(2011—2015)》提出,要将科技创新的人才、研究机构和创新环境上升为文化培育,要让科技创新成为一种国家文化。为了实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面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艰巨任务。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在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短板”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即在创新价值链中“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三者转化过程出现断裂,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与经济结合,前孵化器顺势而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作为科技与经济深度结合的产物,前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它是新常态下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抓手,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突破口,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国家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促我国经济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是,对于大多数尝试创业的初创者而言,不仅缺乏足够的创业经验,同时也缺乏资金等必要的创业资源,因此,即便拥有很好的创意或者项目,也很难成功地度过初创期,九死一生是全世界创业者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这些创业团队或者项目极度希望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辅导以提高成功概率,但由于不符合传统商业孵化器的入孵条件,因而很难获得这些孵化器专业的孵化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以创新团队或者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的孵化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前孵化器。这一模式最早诞生在美国,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在我国,前孵化器的兴起仅有短短七八年的时间,而真正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则是华南理工大学创办的我国首个特色高校前孵化器——创新医药前孵化器,它解决了高层次人才走向高科技企业的“一厘米”障碍,完善了我国从高层次人才引进到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培育链条。与传统孵化器不同,这种类型的孵化器主要支持高校中的高端人才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它与传统企业孵化器以及孵化后阶段的企业“加速器”进行有效衔接,形成了我国科技中小微企业育成、扶持和发展的完整链条,极大地完善了我国科技企业的孵化体系。可以说,高校前孵化器不仅是科技产品的孕育平台,更是科技型企业的“催生器”,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在社会大系统的创新协同中,前孵化器更强调集聚创新资源,更多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突破创新,同时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的是政府、企业、社会智囊和创新先动的作用。
一方面,前孵化器为国家引进急需高端人才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以及引进高新技术和加速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开放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催化和育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由此可见,前孵化器不仅可以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和成本,还可以加速知识和研发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正因如此,前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经济发达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各级政府对这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机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予以大力支持,例如成立了广东前孵化器战略联盟、设置了前孵化器人才专项,并且还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前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广东省将建设10个以上的前孵化器,并且对前孵化器的运作以及入驻企业的诸多管理措施都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2015年初,广东省首批前孵化器建设试点单位公布,一共11家,包括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南方医大科技园有限公司、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广州中山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肇庆市西大(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
尽管对于前孵化器在实践上已有重要探索,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认可,但在理论上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回顾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①目前,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前孵化器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企业孵化器的丰富研究成果可以为前孵化器的深入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但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对前人相关研究和当前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建立前孵化器的理论体系。②尽管已有学者对一些典型的前孵化器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案例研究,但是现行的前孵化器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等并不完善,也缺乏研究,因而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前孵化器功能定位、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③当前我国已开展的前孵化器实践的成功与政府支持密不可分,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例如设置前孵化器人才专项、组建前孵化器战略联盟等,但现有关于前孵化器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继续深化探讨运行机制和效率问题也显得非常急迫。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0世纪以来的技术发展及以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国家创新发展实践,为创新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新技术、新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在理论上细化对技术创新形成过程的分析,还要上升到社会技术体制、社会技术远景等层面与技术协同演化过程的分析。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战略生态位管理即SNM理论开始诞生。
SNM理论是国外近20年才兴起的前沿理论,是在生态学和社会技术范式有关思想基础上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实现并引发产业革命直至社会技术体制变革的理论,为研究产业创新演化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政策分析工具和创新管理研究方法。目前SNM理论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到新生物燃料、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问题,为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演化问题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
鉴于其实践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本书将SNM这一国际前沿理论与前孵化器发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SNM理论,在厘定前孵化器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前孵化器建设的发展现状、实践经验和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前孵化器发展的功能定位、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效率评价,丰富已有的前孵化器理论成果,明确前孵化器发展的路径设计和制度安排。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SNM和创新演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前孵化器研究的范畴和内涵。其实践价值在于:为我国前孵化器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助力技术跨越“死亡之谷”,突破“路径依赖与锁定”,并为高校、企业和政府机构等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