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 荣正通
- 1650字
- 2024-11-04 13:06:32
序
原子弹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瞬时产生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放射性污染可造成大规模杀伤和破坏。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核武器时代。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核武器的出现对大国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冷战时期,核武器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用来实施核威胁、核讹诈的工具,中国就多次面临核威胁。基于“核恐怖平衡”的战略核威慑确保了美苏之间长期的总体和平,但也曾使全人类在好几次危机中空前接近毁灭的边缘。核武器可以用来制造毁灭,也可以用来遏止战争。
在近代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五角大楼就一直在研究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为了国家安全,中国必须拥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中国是在美国军政要员多次威胁要用核武器对付中国的情况下,才决定发展核武器的。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别无选择。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并且制定和执行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正确方针。在向中国提供有限的核技术援助后,苏联很快就因为中苏关系变化中断援助。现实使中国人明白,想依靠外援来铸造强大核盾牌的可能已不复存在。党中央决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核武器。在逆境中,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迎难而上,依靠科技攻关的举国体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中国相继突破原子弹、氢弹,为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国内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核武器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创建中国核武器事业辉煌的同时,也缔造了“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造历史、善于总结历史、长于运用历史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研制出原子弹的非凡历史在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学史而惜今,知史而自信,信史而笃行。2022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中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我们要在学好党史的基础上,学好中国近代史,学好中国历史,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已经干了什么、还要干什么,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近年来,科技在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大国之间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面对美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对中国实施的封锁、围堵甚至遏制,我们需要借鉴“两弹一星”经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