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之事

从门房到工坊的绵长小径。印坯陶瓶在太阳下晾干。

从院落的入口处几乎看不到滨田的工坊,那座狭长、有着茅草屋顶的房子远离院落的中心,坐落在一旁的小山坡上,你得知道那条绿荫掩映、铺满落叶的小路。工坊周围都是上午刚做好的陶坯,刚拉好的湿坯排列在板子上晒干,能占满一大片碎石地。艳阳在茅草屋顶上闪烁,凌空的枝丫在地面和陶坯上投下斑驳光影。

四周的风景常年青绿,但在秋日会点缀上温和的黄褐色、金色与温暖的绿色。这些也是益子出产的陶器上最常见的釉色。这里的风景如同益子著名的女陶艺家皆川升(1)在茶壶上绘制的山峦树影,相传她在四十年里每天要画一千遍陶瓷彩绘。对于滨田来说,皆川象征着传统的乡土陶瓷和日复一日的工作。他童年时使用的一只皆川手绘的茶壶是他最早与益子结下的情缘。这里的山谷、乡镇和器皿,彼此相融为一。

工坊长十九米,宽七米,用木头和灰泥建造,屋顶覆盖着茅草,两头的墙壁由劈成两半的原木纵梁和白色泥灰组成。这是一座来自栃木县的榫卯结构的老农舍,滨田四十年前将其买下并在此地重新搭建。面向山谷的一侧通体是一排纸拉门,分成几个区隔,这样一来,每一位在陶轮前工作的工人都可以打开拉门,给眼前的风景定制画幅。

七台陶轮面向拉门依次排开,顶头是滨田的手动陶轮,余下六台是朝鲜式的脚踢陶轮。陶轮安装在一个深槽中,四周是木台和坐凳。每一个工作台都配有工具筒、拉坯用的热水和梭织染色布料缝的坐垫。整个工坊都很朴素,唯一显得格格不入的地方,是滨田陶轮旁的墙壁上挂着的那部对讲机,方便和主屋通话。

1 从滨田的工作位置看向工坊的另一端。

2 滨田与儿子晋作和孙子在工坊中。

秋冬的天气很冷,工坊里的水除非架在火上,不然总会很冰。屋外有个水槽,用来冲洗竹屏风。工坊旁成桶的釉料有时会结一层冰。屋里的空气又湿又冷,湿气主要来自陶土和做陶用的水,这里既没有暖气,门窗又是纸糊的。工作台上方悬着灯泡,墙边放着石膏模具的架子,用来存放陶坯的架子吊在被烟熏黑的竹椽上。空间被充分地利用,没有一点儿浪费。虽然这间工坊的面积对于它所承载的工作量而言略小,但空间和动线都不会让人感到局促。

到处都是陶坯——瓶子、碗、杯子、盘子,做好的坯被放到架子上,有的被拿起来移到别处。陶工们在硬实的土灰地上光脚或穿着木屐走路。工坊中央有个火塘,上面吊着一把冒着热气的黑色铁壶。火塘里永远烧着木炭,周围放着小板凳,长二十厘米,宽十厘米,凳腿也只有十厘米高,坐在上面臀部也就刚刚离地。大伙就蹲坐在这些小板凳上围火取暖、吃饭、吸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歇息片刻。

工坊的最里面堆满了陶泥,高及屋顶,宽度占了屋子的一半。泥堆的外表已经干硬,里面仍然湿软,足够一年的用量。泥堆的一端盖着塑料布,做陶用的泥巴就是从这边铲下来再进行揉制。年轻或者还未成名的陶人负担不起这么多陶泥,如此大量的陶泥陈腐一年后,有了更好的可塑性,也更易使用。益子的大多数陶人每次只买少量的陶泥,总是使用刚刚加工好的新泥;滨田则一次性购买大量陶泥,所以能够使用陈泥做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