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勤勤恳恳却一事无成

01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做过一个实验,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它们忙于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然而,有小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生物学家把这小部分蚂蚁称为“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切断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一团;而那些“懒蚂蚁”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不是真的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侦察,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02

之前我带过两个实习生,他们的实习经历很有意思。

他们是同学,也是同批进公司的实习生。为了能留下好印象,其中一位实习生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

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晚上12点。而他的那位同学每天踩着点来又踩着点走。两个月后公司进行转正考核,他本来以为留下来的肯定是自己,结果是他的同学成功留在了公司。

他很气愤地发了一条朋友圈:60天的勤奋努力,不过是个笑话。

我看到后,发给他两份业务报告,一份是他的,另一份是那位同学的。他的报告密密麻麻几千字,内容却中规中矩。与之相比,另一份报告虽然只有千余字,但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在战略分析那一栏,他只是简单写了一点,而他的同学却深入浅出地指出公司的优势、劣势和市场中潜藏的机会与风险。原来,在他因为琐事忙到脚不沾地时,他的同学在研究策略层面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不体现在努力的程度上,而体现在思维的深度上。没有深度思考,勤奋只是无用功。而我说的这个实习生就被表面的努力麻痹,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天工作到晚上12点后”,忽略了思维的深度。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3

之前看《思考,快与慢》一书,书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喜欢写作的年轻人。他每天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但是他写出来的小说总是滞销,无人欣赏。

他很苦恼,于是去向一位智者请教:“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夜以继日地写作,却好像没有任何进步呢?”

对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早上都在做些什么?”

他有点不解地说:“我在写小说。”

对方又问:“那么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写小说。”

对方继续问:“下午呢?”

听到这话,他有点不耐烦:“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小说。”

“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呢?”看着丝毫不知道自己哪儿有问题的年轻人,这位智者耐心地回答,“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重复的无尽忙碌,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有条件,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就没有意义。”

是的,将埋头写作当成唯一的创作手段而不思考总结,凭什么提升?一个囿于杂务、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进步的第一步。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有句名言:“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留有一定的余闲都很重要,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反而能让系统更高效地运转。”同样地,对于个体而言,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一定的余闲时间来思考充电,提升自己。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其人生高度。

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我们才能静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