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礼集与小礼集
- (阿拉伯)伊本·穆加发
- 4235字
- 2024-08-02 10:23:48
前言
一、伊本·穆加发的生平
本书作者阿卜杜拉·伊本·穆加发(公元724—759年,即伊历106—142年),祖籍波斯,原名鲁兹拜·本·达兹文,号艾布·阿慕鲁,皈依伊斯兰教之后改名为阿卜杜拉,号艾布·穆罕默德。
其伊本·穆加发之名的由来,当归因于其父达兹维耶。达兹维耶曾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公元661—750年)担任波斯地区的税务官,其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后被总税官哈贾吉查出,遂命人掌其双手,致其双手萎缩,于是被冠以“双手萎缩者”的绰号,伊本·穆加发即意为“双手萎缩者之子”。
伊本·穆加发少年时期接受波斯文化教育,信奉祆教。早年当过文书的父亲发现他天资聪颖,思维敏锐,悟性极高,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于是便培养他学习语言,鼓励他掌握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希望他日后成为专事写作的文书,因为当时阿拉伯语在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中乃是国语和公文通用语。
少年伊本·穆加发随父母来到巴士拉,遂开始学习阿拉伯语,接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皈依了伊斯兰教。当时的巴士拉乃是一座颇有名气的文化都城,那里文人会聚,学派云集,辩论成风,百家争鸣。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伊本·穆加发获益匪浅,也为其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巴士拉,伊本·穆加发与擅讲标准阿拉伯语的泰米姆族人融为一体,并结识了许多知名的阿拉伯语大师,从而使自己的阿拉伯语水平大为精进。
因为伊本·穆加发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文才出众,所以在步入仕途之后,便一直在官府做书记官。他曾先后担任哈里发曼苏尔的两位叔父——时任库尔曼埃米尔的伊萨·本·阿里·本·阿卜杜拉以及时任巴士拉埃米尔的苏莱曼·本·阿里·本·阿卜杜拉的书记官。
作为书记官,其角色大体相当于中国古时衙门中的师爷,最高也莫过于今天的办公厅主任,但伊本·穆加发显然不是一名普通的书记官,他前后所服务的对象均是类似藩王或诸侯王的埃米尔,他们与伊本·穆加发过从甚密,待之如友,视其为心腹和兄弟。更兼伊本·穆加发学识渊博,文笔绝妙,才华横溢,声名显赫,所以当时许多埃米尔与其相识。
当时哈里发曼苏尔的另一位叔父阿卜杜拉·本·阿里担任大马士革埃米尔,他起兵造反,事败后受到哈里发通缉,遂逃至其两位兄弟苏莱曼及伊萨处避难。哈里发要求他们交出阿卜杜拉,他们则要求哈里发答应赦免阿卜杜拉之罪,并由他们拟定赦免条件。哈里发同意之后,他们便责成伊本·穆加发代撰赦免诏书,不料这却为他惹来杀身之祸。他在赦免诏书中用辞尖刻,对哈里发曼苏尔冷嘲热讽,多有不恭,乃至哈里发阅罢大为光火。后得知捉笔人乃是伊本·穆加发,遂对其怀恨在心,恨之入骨。
不久,哈里发曼苏尔便免去了其叔父苏莱曼巴士拉埃米尔之职,任命苏富扬·本·穆阿维叶接替其位。伊本·穆加发不知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慨,还是想为其埃米尔朋友打抱不平,竟然在一个公开场合,当众嘲讽苏富扬这位新任埃米尔的长相和学识,遂使对方怀恨在心。此后一天,伊本·穆加发走进苏富扬官邸办理公事便再也没有出来,原来苏富扬已将其秘密杀害。据说,处死伊本·穆加发乃是哈里发的旨意。
关于伊本·穆加发之死,还有另外一种版本:哈里发以“伪信罪”将其公开处死。
无论是公开处死还是秘密杀害,上述两种说法均表明是哈里发本人钦定了伊本·穆加发之死。换言之,伊本·穆加发有意无意中陷入统治集团的明争暗斗,并且得罪了最高统治者,最终做了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按照史书记载,伊本·穆加发遇害时间是公元759年(伊历142年)。据此推算,伊本·穆加发终年36岁。
就这样,一个如日中天的天纵之才,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戛然陨落。
二、伊本·穆加发的学问及其影响
伊本·穆加发短短的一生,横跨了伍麦叶王朝后期和阿拔斯王朝前期,这一时期正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从孕育、成熟并发展到辉煌的肇始时期。
伊本·穆加发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在文坛和学界声名日隆,其作品与学问备受同代学界推崇,也为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伊本·赛勒慕曾记叙:“听到许多学界泰斗评论说:在圣门弟子之后,凡阿拉伯智者,皆无出赫里勒其右,凡波斯智者,皆无出伊本·穆加发其右。”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二人的评价何等之高。
赫里勒·本·艾哈迈德·法拉希迪是阿拔斯时期的一代大师,曾编纂了第一部阿拉伯语词典《艾因书》,归纳总结出阿拉伯古代诗歌的16个格律,同时也是巴士拉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的《语法书》作者西拜威便是其弟子之一。有人在赫里勒与伊本·穆加发一次长谈之后向他询问后者的学问如何,他回答说:“在我能想到的任何一门知识和学问中,伊本·穆加发皆出类拔萃,超群绝伦。”
大马士革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侯赛因·阿里·朱玛对伊本·穆加发如此评价:“他是矗立在消亡的波斯文明与新兴的伊斯兰文明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丰富了文明的成果和遗产。”
伊本·穆加发精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熟悉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他将两种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生著述译介大量作品。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是伊本·穆加发从古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的寓言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该书源于印度的《五卷书》,他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删改和艺术加工。
将波斯和印度的哲学、希腊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带入阿拉伯语,伊本·穆加发是第一人,也是他对阿拉伯语做出的巨大贡献。
伊本·穆加发学识渊博,是一位天纵奇才,学问大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丰硕程度甚至令人怀疑其在世只有短短的36年。
《大礼集与小礼集》是一部论述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处世哲理的箴言集,旨在改良社会,弘扬道德,教化大众。
“大礼集”分三个篇章,上篇“为君之礼”,论述帝王的治国之道、御民之术以及帝王应具备的道德品行;中篇“为臣之礼”,论述臣子的事君之道、为政之术以及与同僚的相处之道;下篇“为友之礼”,论述辨人、识人之术,择友、交友之法以及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小礼集”则论述社会伦理道德,劝导人们求学上进、立业修身。并倡导彰善瘅恶、扶弱济贫。
伊本·穆加发为人谦逊,从不妄言学问,《大礼集与小礼集》系他本人所作,但他却谦称并非由其原创,而是由他在收集、整理和翻译先哲言论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诚如他在“小礼集”中论述的那样:“我们当世的学者追求学问的最高境界,不过是从前人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而已,我们的论道者所谈论的最精彩的话题,皆源于前人撰写的书籍。”“谁若讲出自认为同时也受到别人赏识的绝妙佳句,切莫像发明创造者那样炫耀。因为正如我们所描述的那样,那并非由他原创,而是从别人那里撷取而来。”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箴言集乃是具有鲜明伊斯兰文化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精华的集成,因为它并非仅仅包括阿拉伯民族的箴言,同时还包括波斯民族甚至其他东方民族的箴言。
阿拔斯朝著名的诗人艾布·泰马姆曾在一首赞美哈桑·本·瓦希布的诗中对伊本·穆加发的语言修辞水平大加赞赏:
像盖斯在欧卡兹演讲那般慷慨激昂,
像莱拉吟诗凭吊亡灵那般哀伤悲怆。
像亲友离别时节话语不绝互诉衷肠,
像穆加发《珠玑》论道,辩才无双。
伊本·穆加发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他毕生致力于社会改良与道德改良,并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学家,他首开阿拉伯语散文写作与翻译之先河,为阿拉伯语散文艺术奠定了基础,并将其提高到很高的艺术境界,被后世阿拉伯文学家奉为典范。
伊本·穆加发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便是用词简练却意境深远,语句朴实无华却令人难以企及。他倡导在写作中摒弃那些冷僻和含义枯燥的词汇,他认为:“为追求修辞效果而使用冷僻的词汇乃是最大的败笔。”
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修辞学的至高境界,体会到有条不紊的逻辑思维,感受到哲理名言的无穷魅力。
三、伊本·穆加发的信仰与人品
中国有句箴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 伊本·穆加发的人生遭遇恰恰验证了这句箴言。
在阿拉伯民族主导的帝国内,异族出身的伊本·穆加发年纪轻轻便成就非凡、声名显赫,自然引发同行嫉妒,招致政敌抹黑。
由于伊本·穆加发祖籍波斯,自幼信奉拜火教,成人后才皈依伊斯兰教,所以其政敌与嫉妒者便诬其“离经叛道”,言行有违伊斯兰教的教规教律。
他们提出的证据便是伊本·穆加发在巴士拉经常与著名诗人拜沙尔·本·布尔德等一帮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文人墨客酗酒,殊不知当时伊拉克的律法学家允许少量饮用葡萄酒。而伊本·穆加发则正像他自己诗中所言:
葡萄美酒饮三杯,恰到好处便停杯。
微醺不醉不失态,不去行恶不为罪。
由于他曾当众嘲讽埃米尔苏富扬的长相和学识,被政敌诬陷为“蔑视”阿拉伯族领导人,甚至夸大其词,诬陷他看不起所有阿拉伯人。
而实际上,伊本·穆加发不仅在其作品中从来不曾蔑视阿拉伯人,也从未在日常言行中对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民族领导人表现出丝毫不恭。相反,他曾在书中赞扬阿拉伯民族“由原来的默默无闻发展到引领世界”。据史料记载,他当众嘲讽埃米尔苏富扬乃是其一生之中唯一的例外,且事出有因。
伊本·穆加发生性耿直,书生气十足。遇见不平之事,往往直抒胸臆,更兼其文笔犀利,针砭时弊,不畏权贵,乃至得罪了最高统治者,最后以“伪信罪”惨遭杀害。
他对上自宫廷下至整个官僚体制表现出来的暴虐和腐败深恶痛绝,面对同为书记官的挚友阿卜杜·哈米德从其住处被抓走然后处死,更是痛心疾首。
从他编译自波斯文的寓言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到此后的《大礼集与小礼集》以及《近臣书》,均涉及朝政体制、治国理政以及帝王应具备的道德品行等相关内容,无异于戳到了最高统治者的痛处,而其最后一部著作《论诚信》则将其最终送上了断头台。因为在宫廷和哈里发看来,他的这些作品具有含沙射影地妄议朝政之嫌。对于这种“大不敬”的狂妄之徒,宫廷必欲除之而后快,至于以何名目除之,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伊本·穆加发为人豪爽,颇具侠义之风。他倡导“当为朋友献出你的鲜血和财富”,并且自己率先垂范。
伊本·穆加发的挚友阿卜杜·哈米德得罪权贵,受到官府通缉,遂躲藏到伊本·穆加发家中避难。当官府派兵来其家中捉拿,询问谁是阿卜杜·哈米德时,两人同时回答自己便是。阿卜杜·哈米德赶忙向差人说明自己的长相特征,随之被抓走处死。
由此可见伊本·穆加发一如他自己所倡导的那样,随时准备为朋友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伊本·穆加发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史料记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用自己的润笔费每月资助库法和巴士拉的学者500到2000第纳尔不等。至于他对穷苦人的施舍与帮助,则更是习以为常。
他一生倡导改良社会,改良道德,并认为社会改良需从每个人做起。
他的著述足以证明他一生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社会改良、道德改良和政治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