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巅是德行

孔子到周去求教于老子,一见面,老子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这事对孔子而言,似乎不够体面,所以,司马迁没有把它记录在《孔子世家》里而是记录在《老子韩非列传》里。

记录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的,是老子送给孔子的临别赠言。

老子说:“送别么,有钱的人送财物,仁德的人送教导。我没钱,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

第一句话是: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一个人聪明,明察秋毫,很好。可是这样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因为他好议人。

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辩,很好。可是他却因此时时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呗。

聪明会使人对别人的缺点一目了然,善辩会使人对别人的毛病一针见血。

笨人倒并不一定不好议人,不好揭人隐私,而是眼拙,嘴笨,没看出来别人的毛病,无从议起。即使议论别人,也不得要领,不至于戳在痛处。

老子在告诉孔子什么?单纯的智力如同没有柄的刀片,让握住它的人自己受伤,且越是锋利,握得越紧,伤得越深。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到此时,三十而立。就是一个聪明深察、博辩广大的人。

老子提醒了孔子,人生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让自己聪明起来;第二个过程是把自己的聪明藏起来。


接着老子又对孔子讲了两句话: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做儿子,不要太坚持自己。做臣子,也不要太坚持自己。

谁不是人的儿子呢?谁不是别人的从属呢?后来庄子直接说,这就是我们“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伦理之网。在这样的网里,我们要学会谦恭,学会听取并欣赏别人的主张,学会服从权威。

其实,我一直想把这两句话中的“子”和“臣”两个字去掉,然后两句就变成一句话——“为人者毋以有己”。

这不是我自作聪明,删改前贤嘉言。庄子早就这样改了,他的句子比我的更简洁,只有三个字——吾丧我。

吾——即自我的本体,本来的自我。

我——附寄于“吾”的自以为是的观念、知识、经验、是非、好恶等“成见”“成心”。

“我”总是遮蔽着“吾”,不仅使“吾”不能与世界赤诚相见,无法互相洞开;反而使得“吾”认“我”为“吾”,“我”把“吾”李代桃僵了。

所以,人之智慧的根本,在于呈现本来的“吾”,汰除附寄的“我”——吾丧我,与他人赤诚相见。

谁没有“己”?谁没有“我”?每个人都固执“己”见,每个人都“我”行“我”素,世界将被切割成无法互相包容与理解的碎片。

老子的“无己”,庄子的“无我”,是道德的境界。智慧的顶端,就是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