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观潮行
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入。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涛头如折铁。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星驰电激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此时万户同屏息,想见窗棂齐动摇[1]。潮头障天天亦暮,苍茫却望潮来处。前阵才平罗刹矶[2],后来又没西兴树[3]。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乘槎未许到星阙[4],采药何年傍祖洲[5]。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纯作鱼龙色[6]。
前后两首《观潮行》在《两当轩集》中编列在一起,应是同时所作。先后写作两篇同题之作,通常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意有不尽,贾其余勇;二是前作既成,又有新的感触。《后观潮行》从内容看明显是看钱塘潮,自有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感慨。这次观潮,作者是置身于拥挤的人群中,诗起首两句即写出海塘边人潮汹涌的热闹气氛。然后进入海潮袭来时江上景象的正面描绘,“此时万户同屏息,想见窗棂齐动摇”一联,用前人所谓的侧笔,即不正面描写对象,而通过描写第三者的反应来暗示对象给人的感觉,使作品在奇肆中透露出雄浑的底色,也使前文所写潮头激荡的高潮有一个延长的体味过程。高潮既过,即以一番人生感慨转入萧瑟的结尾。“大地与身同一浮”颠覆日常习惯的感觉秩序,获得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诗中随处可见不同凡俗的艺术感觉和表现手法,令诗坛啧啧称奇。袁枚《论诗绝句》:“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顾孙杨各擅场。中有黄滔今李白,看潮七古冠钱塘。”后两句即拟黄仲则于李白,称他两首《观潮行》为钱塘观潮诗之冠。后来撰《随园诗话》,卷七论及仲则,选录的诗作也是前后《观潮行》,足见它们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辑评】
朱庭珍《筱园诗话》:“仲则七古佳篇,……前后《观潮行》等作,其才气横绝一时,可谓诗坛飞将,有大神通矣。故当时推其似太白也。”
[1]窗棂:即窗格。裴铏《传奇·崔炜》:“炜恐悸汗流,挥刃携艾,断窗棂跃出,拔键而走。”
[2]罗刹矶:江中险石,在钱塘江中。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秦望山附近有大石崔嵬,横接江涛,商船海舶经此,多为风浪所倾,因呼为“罗刹石”。元稹《去杭州》:“得得为题罗刹石,古来非独伍员冤。”即指此。
[3]西兴:渡口,在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北。本名固陵,传春秋时越国范蠡于此筑城。六朝时为西陵戍,五代吴越改名西兴。苏轼《望海楼晚景》其三:“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4]乘槎:传说天河与海通,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问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见张华《博物志》卷十。槎,木筏。
[5]祖洲:传说中的海内十洲之一。《海内十洲记·祖洲》:“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
[6]鱼龙:泛指鳞介水族。《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郑玄注:“鱼龙之属。”庾信《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杜甫《秋兴》其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