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导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本书原书绪言指出“按古来作诗之多,首推放翁”,“首推”二字很准确。陆游之子曾编订其诗作九千二百余首,以陆游在蜀地生活近十年,乐其风土,离开后未尝一日忘蜀,于是名之为《剑南诗稿》,若加上其他遗作,那么流传下来的陆游诗有一万多首,实为古今诗人之冠。

陆游的祖父陆佃做过尚书左丞,父亲陆宰任过朝请大夫,他们在经学和文学上都有著述传世。宣和七年(1125)十月,陆游出生前十天,金人(女真)敲定了进攻北宋的计划,十二月大举南侵,于第二年“靖康元年”正月渡过黄河,北宋首都汴京陷落,徽宗、钦宗父子被金人掳走,北宋遂亡(即所谓“靖康之耻”)。而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成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形成与金人的南北对峙局面。汴京陷落后,陆游随父流亡,九岁方回到家乡山阴。陆宰负北宋亡国之痛,谈及国事每每恸哭失声。陆游幼年的这些生活烙印,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成为贯穿陆游诗歌的主旋律。清人赵翼说陆游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这本《陆游诗》的编选即反映了这一特色。

陆游早年即向往于“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征战生涯,抱定“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楼上醉书》)的志向。陆游29岁,考进士名列前茅,不料被秦桧以“喜论恢复”的罪名取消了殿试资格。秦桧死后,陆游始入仕途,但在34岁到65岁的三十多年里,因力主北伐抗金,与南宋主和政策相违,故他大部分时间只能担任些不重要的职务,辗转于南郑、成都、嘉州、荣州等地。陆游54岁时,还受到“恃酒颓放”的指责,一度被免职,于是他干脆以“放翁”自嘲,从此“放翁”之号千古流传。后来,他又拔义仓,赈济灾民,触犯了上司,被弹劾落职而回到故乡。从65岁到85岁,陆游除两次短暂出仕,基本待在山阴故居。

纵览陆游一生,北伐抗金、收复失地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早年的他写“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老年的他写“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直到临终,他依然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我们读陆游的诗,一定要领悟陆游这种终其一生誓雪国耻的强烈渴望,并了解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这样,我们就不难触摸到陆游那高尚的诗魂。

陆游的爱国思想,与时代、家庭以及他个人的生命经历有重要关系,所以,读陆游的诗,既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境遇,又要关注诗人表达寄托的方式,这样便能不断加深感悟。

例如陆游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5岁的陆游因上书请求北伐,遭到主和派严厉打击,罢官还乡,闲居山阴,僻处荒村。是夜,陆游听着窗外的风雨,以为是千军万马的怒吼,以为自己在边塞抗击金兵,然而现实却是“僵卧孤村”。前两句实写现实困境和心中理想;后两句借自然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年轻时他自许“塞上长城”,而今“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铁马冰河”的北地征伐,终归是梦,醒后不过是“卧听风吹雨”,其“愤”之深跃然纸上!以类似手法抒写壮怀难酬的深沉情感,在陆游诗中很常见,如“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陆游记“梦”之作近百首,且对读者具有极强冲击力,堪称古今诗人之最。

陆游对国家爱得深沉,对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从无丝毫动摇,总是热切期盼胜利,所以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境界雄伟壮阔,洋溢着一种极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他的《醉中感怀》:“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顦顇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这是“苦境”与“豪情”冶于一炉的名篇。尽管“顦顇边城”,“白发新生”,但诗人的一颗壮心仍寄望于北伐捷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的执着,可以说是陆游生命中无时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尽管“秋惨淡”,但这首诗中“边城”“剑”“旌旗”“高城”“檀槽”“出塞声”等意象,烘托出阔大境界,表达了在恶劣环境中的激烈情怀。

不过,陆游的壮志一直无法实现,他在诗中也有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和慨叹:“京华归未得,聊此送流年”(《晓过万里桥》),“废弃谢功名,老疾辍行役”(《雨夜感旧》),“向来名宦事,回首如弃唾”(《短歌示诸稚》)。有时,他也生发出告别官场回归山林的叹息:“逢山皆可隐,不必上三峨”(《寓兴》),“归耕岂不佳,努力求寡过”(《短歌示诸稚》),但总体而言,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喜怒哀乐、感伤悲愤都融在诗作里。喝几杯酒,他写道“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挥毫方罢,写道“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登高之后写道“国家自从失河北,烟尘漠漠暗两京”(《晚登子城》);赏月时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见到几朵花,听到一声雁叫,独坐,登山,都会勾起他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梁启超说陆游“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四首之二),确是陆游的知己。

强烈的爱国思想,是陆游个体生命的基本内涵,而陆游诗歌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这本陆游诗选,相当充分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也兼及了其他方面内容。

陆游长期做地方官,了解民生疾苦,晚年闲居山村,与下层人民接触尤其紧密。他的诗中,对老百姓饱受贫穷和压迫的痛苦生活倾注了极大同情。他说“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春日杂兴》);他在《农家叹》中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民不聊生,竟至于“邻村有鬻子”(《幽居》)。

陆游的诗也不乏对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表现,本书选有不少此类题材的诗篇,这些诗,大多是陆游闲居故乡三十年时期所作。四时风物,一草一木,与村邻的聚饮,独自小酌,都出现在他的笔下。《残春》眺望“远水涵清镜,晴云蹙细鳞”;《夏日独居》静听“空庭朝下鹊,密树晚鸣蝉”;《初秋》观赏“桐凋无茂绿,莲老有疏红”;《冬日》细嗅“绿动连村麦,香吹到处梅”。他写自己的饮食,“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山家暮春》);写平居读书,“领略琴书意,扫空车马尘”(《春兴》);写久居田园的默思,“世俗谁与归,吾其老农圃”(《晚凉登山亭》)。这些诗作静谧灵动,是诗人内心自适的体现。

下面就怎样读这本书谈几点建议。

1.首重“诵读”

陆游的爱国类诗作,全从胸臆间流出,或慷慨激昂,或沉痛无奈,或恃酒怒斥,或独坐沉思……就是在同一首诗中,情绪也跌宕起伏。字里行间的好处,非诵读不足以领略。像《书愤》《自咏》《归次汉中境上》《书叹》等诗,就该反复诵读,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快慢中,才能更好地体会文字里浓郁的爱国热情和现实的严峻,才可能使自己的情感与诗人的生命交融。

2.摘抄和情景还原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陆游的诗歌,尤其是经典诗作,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书叹》《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醉中感怀》《晚晴书事呈同舍》《夜泊水村》等,先要熟读,然后工整地抄写,最好进一步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情景还原”的作文。情景还原,宜建立在对诗歌大意串释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再现诗歌的写作内容和诗人情感。大致可以遵循时间、地点、核心事件、人物、情感等几部分,按照对诗歌内在逻辑的理解进行合理还原。

3.由诗到人,体认陆游的伟大人格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我们不妨学习司马迁这种读书法。建议读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了解陆游生平大事。读陆游的诗歌,尽量联系陆游所处时代和他做过的事,这样,读他的诗,才能对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有更深的体认。“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夜闻秋风感怀》),陆游的爱国诗篇,是他生命中强烈追求的伴奏,如一名战士,将奔放的激情倾注于笔端。在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国策下,陆游念念不忘洗雪国耻,绝不屈服,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止在南宋,就是在漫长的整个封建社会,也无愧于“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之一)的称许!司马迁“读孔氏书”的方法,不妨一试,让陆游的伟大人格与我们越来越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