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 刘平
- 1461字
- 2024-11-04 13:00:37
序二
1854—1867年发生的广东土客大械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具破坏性的社会冲突之一,刘平博士充分利用、分析了当代可以搜寻得到的大量文献资料,对这一事件展开研究,取得了社会史研究的一项杰出成果。我在阅读了他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文稿之后,深感受益匪浅。
自明朝晚期以来,各地土著与客民(在清代闽粤赣的很多地方表现为土著与客家)的冲突现象就是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长(只是在明清更替之交才一时中断)使人均土地占有比率降低到了危险的标准,促使众多家庭转而寻找新的生存战略,其中包括弃农经商(也就是转向依托市场的家庭手工业)和移民。移民的方式之一是男性的乔迁——离家外出打工挣钱(包括前往海外),另一种情况就是全家全族甚至整个乡里(whole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迁往外地,寻找新的可供耕种的土地。在福建和广东,后面这种情况有时是与暴力相伴随的。客家人因为人口膨胀而进入广东东部,并进而进入广东西部地区,引发了这些地区新的紧张关系。
清代宗族械斗之风业已成为东南地区的一种暴力传统,此外,种族内部(以语言与习俗为区别)形成了一种特别具有爆炸性的氛围。勤劳而具有凝聚力,并且习惯于武力自卫的客家移民,在与比邻而居的土著的对峙中自成一系,极易触发暴力行为,竞争的后果之一便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另一后果便是构成本书主题的广东土客大械斗。
刘平博士详尽地分析了隐藏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土客之间相仇相斗现象背后的种族因素与经济因素。客家人移入广州—肇庆之后,与这一地区即珠江三角洲西部诸县土著(即广府人)相比,其人数相对较少。许多客家移居者是先从嘉应州、惠州向东迁移的,粤东地区的人民为了生存,素以军事化及种族自卫而著称。伴随于从那些地区迁往广肇地区的客家人而来的是筑垒自固、随时自卫的传统。19世纪前期,弥漫于该地区的经济萧条加剧了土客矛盾,为大规模冲突创造了条件。
但是,作者的多角度分析告诉我们,经济分析固然重要,却仍然不足以解释这场冲突之残酷,文化的、“种族”的因素也是暴力发生的强大动力。广府人把客家人称为“匪”,更有甚者,指为“犵”、“獠”、“猺”,或是直接在“客”字上加上污辱性的“犬”字偏旁,以示客家为野蛮民族,自以为与之水火不容。反之,客家人认为广府人生性残忍,不能信任。这些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敌意与经济竞争互相影响,使双方陷入一场致命的、迁延十数年的战争。
在对械斗发生的主要县份逐一论述时,作者还对各地械斗发生的特定因素进行了梳理。作者的研究告诉我们,19世纪50—60年代之间发生的这场大规模冲突正是“四邑”,即开平、恩平、新会和新宁四县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背景。面对人口大量死亡、经济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万的广府人与客家人开始踏上前往东南亚、夏威夷和旧金山的路途。在今天的北美西部各州,华人随处可见,追源溯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场可怕的“种族”战争促使四邑农民冒险走上“卖猪仔”之旅的。
作者还对清朝统治在华南乡村的软弱无力进行了分析。即使是在平常年份,地方行政体制也无力应对械斗的发生,待到土客双方日益敌视、经济日益萧条,“内乱”与“外患”并起,清政府要平息这场大规模械斗就更难措手了。
最后,刘平博士站在公正和同情的立场对土客双方的猜疑与仇恨(在那场战争之后的一个世纪中依然存在)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有必要对广府人与客家人依然存在的隔阂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书内容乃是近代中国进程的重要一环,作者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许多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我很高兴能向大家介绍这一成果。
孔飞力(Philip A. Kuhn,哈佛大学)
2003年3月13日于马萨诸塞州,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