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实际上,如同武才人未获晋升的道理一样简单,徐充容之所以能得到唐太宗的提拔,是因为她的知书善文和词章华丽,与素喜舞文弄墨的皇帝本人,很有点意趣相投。

唐太宗李世民虽以武功定天下,但却倡导以文治国,主张“文武之道,各随其时”。他喜作诗文,爱好书法,尤其擅长写“飞白”字——飞白,是一种特殊的书法,笔画中露出一丝丝的白地,像用枯笔写成,字体苍劲老练。

唐太宗最喜爱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迹,不惜出重金搜求,甚至设下骗局,从辩才和尚手里拿到王羲之的名帖《兰亭序》真迹,视为国宝。

贞观十七年(公元 643年),也就是武才人二十岁那年,唐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的大臣。席间,太宗对客挥毫,写了一幅枯墨“飞白”,并当场宣布将字幅赏赐群臣,谁先拿到即归谁所有。群臣乘着酒兴,一哄而上,纷纷从太宗手里争抢。

这时,黄门侍郎刘洎(ji,音季)

忘乎所以,居然一脚踏上皇帝的龙椅,一把将字幅抢在手厘。

唐太宗的儒雅之风,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儿女和宫眷。他的一个髫龄小女,乳名“兕(si,音四;雌的犀牛)子”的晋阳公主,竟能将父皇的飞白书法临摹得惟妙惟哨。

武才人把皇帝的喜好看在眼里里,也潜心用功于诗文和书法。然而,仅仅有诗文和书法是远远不够的。唐太宗不单只是个附庸风雅的皇帝,他还时时关注自己的德行,喜欢有人向他提出忠告和劝谏,比如像长孙皇后那样。

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天下女人常有的缺点,在她身上,一件也难得找到。长孙氏的祖先,属于北魏皇室拓跋氏家族,所以长孙皇后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军事贵族,并且还有着鲜卑胡族的血统。

她十三岁时嫁给比自己年长三岁的李世民,二十六岁被册封为皇后。长孙皇后从不恃权骇人,对妃嫔宫人十分体恤。在她生前,她曾经瞒着唐太宗,编纂了一部三十卷的《女则》,内容是对历史上有名的女人——加以评判,探讨她们行为的得失,作为效法古贤和勉励自己的借鉴。直到皇后去世以后,这部《女则》才由内官进呈御前。

太宗阅后不胜感慨,对大臣们说:“皇后此书,足以垂范后世。”

徐充容虽比不上长孙皇后的贤名,但她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所以也不时在皇帝跟前流露一些忧国忧民的情绪。

贞观末年,唐太宗频繁发动战争,东征高丽,西讨龟兹(qiu ci,音丘词,西域国名);又在骊山绝顶兴建翠微宫;宫成之后,因嫌其规模太小,容不下百官朝会,就在华原猎场附近的凤凰谷(今陕西宜春),另盖了一座更大的玉华宫。

徐充容为此上疏进谏,写了一篇近千字的文章。声情并茂,发肺腑之言。唐太宗阅过后,被她的真情

大大地感动了,称赞她的话很有道理。那年,徐充容才二十三岁。

唐太宗虽然对徐充容的才学格外欣赏,但他真正宠爱的,却是另外两个妃子——一个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另一个是在玄武门兵变中被杀掉的元吉(太宗的弟弟)的妃子杨氏。

两人都曾被太宗考虑为立后的人选,但由于遭到群臣的反对,唐太宗的希望相继落了空。

武才人毫无疑问是受了冷落,皇帝似乎早就把她给忘了。她从十四岁入宫,一直到二十六岁,始终混迹于普通的宫人中,做了十二年的才人,没有半点晋升的指望。

假如不是太子李治介人了她的生活,武才人的命运,也许不会强于那些孤寂一世的“上阳白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