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真真幻幻两世界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在梦境中见到了“通灵宝玉”;“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对落魄时见到的甄府丫环娇杏念念不忘,也暗指作者对那些闺阁女儿的怀念。

石头记中事

以“使闺阁昭传”

开卷第一回,作者自述,自己经历过梦幻般的人生后,将真事都藏匿起来,将它们撰写成《石头记》(《红楼梦》)。所以第一回回目中有“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甄士隐”即“真事隐”。

书中所记的是什么事?又为什么写呢?作者自述,自己在尘世中庸庸碌碌,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忽然想起曾经结识过的女子,细细考察比较,觉得她们的品行见识都在自己之上。堂堂男儿,却不如那些脂粉女儿,实在是羞愧,但是后悔对于今后无可奈何的日子又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想将自己从前依靠皇恩和祖德所度过的那些衣着华美、饮食奢侈的富贵生活,将自己辜负亲人师友教导规劝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过失编述成文,以警示天下人。虽然自己的过错不可饶恕,但自己身边许多女孩很优秀,万万不能因为自己品行不好,就令众女儿一并泯灭。

记录自己的经历,使众女子的故事公开流传,显示闺阁女子的美好风采,这是《红楼梦》的写作主旨。

作者表述道:虽然今日我的生活穷困清苦,但是恶劣的环境及外界的种种干扰,都没能磨损我的胸襟和笔墨。我虽然学识欠缺,但不妨用荒唐村俗的话讲一段故事,可以“使闺阁昭传”(使众女子的故事得以流传),又可以“悦世之目”(让读者愉悦),所以写作“贾雨村”(假语村言)等。本回中凡用“梦”“幻”的字眼,都是在提醒读者:梦、幻是本书的立意本旨。

作者生于繁华,遭家族变故,半生潦倒,却不愿让这些女子的美好光彩泯灭于世。他带着悲悯,将真事隐去(“甄士隐”),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讲述故事,为他所欣赏的女性们留下记录。

无材补天

从“列位看官”开始是小说正文。《红楼梦》还有一个名字,叫《石头记》,故事就是从一块石头开始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gěng)峰下。

这块石头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段话里充满了玄机。大荒山的“荒”,有“荒唐”的意思,“无稽”意为“荒诞无稽”,“青埂”谐音“情根”,暗示故事充满了荒唐无稽,并且与感情有关。

文中“十二”“二十四”“三万六千五百”都有来历:其中“十二”在先秦时代被认为是天之大数,比如一年中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指二十四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对应三百六十五天和一百年,暗示宝玉处在贾家末世局面。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它虽是冷冰冰的石头,但灵性已通,拥有了人间的感情,因无材补天,自怨自艾。

幻形入世

一天,出现了“骨格不凡、丰神迥异”的一僧一道,僧人是茫茫大士,道人是渺渺真人,他们说说笑笑来到峰下,先聊些仙界玄幻之事,又聊到人间荣华富贵。

石头听到动了凡心,非常向往人间荣华富贵的生活,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自己去红尘富贵场、温柔乡中受享几年。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听完,却给石头泼了冷水,说: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可是石头凡心已炽,苦苦哀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于心不忍,决定带它去受享受享。等到劫终之日,再将它复还本质。

茫茫大士把石头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鲜明莹洁的美玉,镌(juān)上数字,携(xié)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zān)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记作奇传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经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时,看到那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大石。

石头上刻着其被携入红尘后,历经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故事。后面刻着一首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故事虽然没有“朝代年纪”可考,没有“大贤大忠”的善政,只有“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异样女子”,但是作为“适趣闲文”,比低俗野史、俗套小说要强太多。石头“半世亲睹亲闻”的女子,可让读者消愁破闷;率意的诗词可以让读者消遣玩味;离合兴衰的故事不失其真,让人在吃饱喝足、发闷无聊的空闲时刻,或是在逃避浊世、远离愁苦的郁闷时刻,阅读品味。

空空道人细细阅读一遍,发现它的主题是“情”,是“实录其事”,因此抄录回来,帮它改名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dào)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zuǎn)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附上一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体味属于故事中的贾宝玉,也属于故事的创造者曹雪芹,这是曹雪芹亲身经历大起大落后刻骨铭心的体会。

木石情缘

石头上的故事发生在人世间。

姑苏仁清巷的葫芦庙旁,住着乡宦甄士隐,“乡宦”指乡村中做过官又回乡的人。甄家虽不是特别富贵,亦是乡里的望族。甄士隐年已半百,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甄英莲。

一天,士隐在书房中睡着了,竟也梦到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梦到他们正在聊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的故事。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赤瑕宫神瑛侍者每天都用甘露为之浇灌。绛珠草受天地精华和雨露滋养,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是为绛珠仙子,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饿了就吃蜜青果,渴了就喝灌愁海水。

后来,神瑛侍者想去凡间体验生活,就到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仙姑就问绛珠仙子,是否趁这个机会,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

绛珠想报恩,便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神话世界中的神瑛侍者就是现实世界中的贾宝玉,神话世界中的绛珠仙子就是现实世界中的林黛玉。理解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木石情缘,才能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何初见时会有熟悉之感,林黛玉为何总爱流泪,后来眼泪流得少为何预示黛玉夭亡。

原来,茫茫大士把石头夹带在了神瑛侍者(贾宝玉)身上,这块石头就变成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

士隐听到这里觉得十分好奇,他又兴奋又紧张。他上前施礼,想得到警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因“玄机不可预泄”婉拒了。

他又请求见见两位仙师口中提及的“蠢物”,拿到手只看见“通灵宝玉”四字。士隐正想细看,茫茫大士说已经到了“太虚幻境”,便夺走通灵宝玉。

甄士隐看到一座写着“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楹联上写:“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当他刚想追过这座牌坊时,突然听到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他又回到了现实中。

为什么甄士隐追了上去,却迈不过牌坊呢?因为他还没有顿悟和超脱,还没有像曹雪芹一样因为经历过起起落落而看破一切。

僧道预言

甄士隐醒来,把梦中之事忘了大半。

他抱着爱女至街前看热闹,回来时看见来了一个癞头跣脚的和尚和一个跛足蓬头的道人,两人疯疯癫癫,毫无拘束地谈笑而来。

到了他家门前,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英莲,便大哭起来,接着对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知是疯话,不去理睬他。那和尚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抱着女儿撤身要进去。这时候僧人大笑,念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诗暗示甄士隐即将失去女儿,也预示着英莲未来的悲惨命运。“元宵”这个时间点,是甄士隐命运的重大转折点,也是贾家兴衰的转折点。

僧道丢下预言就不见踪影了。

雨村赶考

贾雨村是一位穷书生,想进京求取功名,半路钱花光了进退两难,在葫芦庙这个窄狭的地方住下,卖字作文为生。虽然住的是陋室,一穷二白的他心中却有做大官、有佳人美眷、登上人生巅峰的美梦。落魄的雨村在甄家寻求帮助时,见到一位摘花的丫鬟,丫鬟出于好奇回头看了他两次竟惹起贾雨村一片遐思。他心想,我这么落魄你还有意于我,真是慧眼识英雄,有眼光!

中秋时,雨村诗兴大发,以“玉在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抒发自己平生抱负未曾施展的惆怅,他把自己比作木匣中的美玉和神女的玉钗,期待着飞黄腾达的机会。这话不只说出了贾雨村的人生态度,也预示了他未来的际遇。

雨村的“东风”终于来了。士隐因为赏识雨村的抱负和才情,大方资助他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助贾雨村进京赶考。等士隐再派人去请时,贾雨村早已不辞而别。

贾雨村是全书中线索型人物。关于他的描写中有两个细节:第一个是贾雨村在得到甄士隐提供的盘缠衣物后,只说了一句谢谢,便非常淡定地继续喝酒谈笑;第二个是他没有照甄士隐的建议选黄道吉日上京赶考,而是五鼓起身,只托小和尚留下一句“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显示出贾雨村对功名迫不及待。这两个细节前后对照显示出端倪:在他的潜意识里,自己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他骨子里是薄情寡义的。实际上,他是《红楼梦》中第一奸诈之人,最终对贾家落井下石。

士隐弃绝

又到一年元宵节,像僧道预言的那样,士隐的女儿被仆人霍启(谐音“祸起”)丢了,甄家还因为庙里用油锅炸东西,被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士隐只好变卖田产,带着妻子和两个丫鬟,投奔岳父封肃(谐音“风俗”)。

岳父很势利,他哄赚走士隐的钱,只给他贫瘠的田地和糟朽的房子。士隐是读书人,缺乏谋生技能,勉强支持了一二年,日子越来越难过。封肃还向别人抱怨士隐不懂得过日子,一味好吃懒做。

这日子过得是醋熘猪苦胆——又苦又酸。士隐知自己投人不着,内心悔恨,贫病交加,只剩下半条命。

这天他到街前散心,遇见跛足道人,道人口内念着几句言辞: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问道人说些什么,道人说:“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好了歌》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从世人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的痴心追求和落空结果来写的。本就有宿慧的甄士隐,彻悟了歌的苍凉内涵,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说出了他的心得感想: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士隐的解注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摆满了高官显贵们上朝用的笏板的华屋大宅,如今只剩破烂房舍空空如也;以前唱歌跳舞的地方,现在只剩枯树衰草;曾经豪华的房屋现在挂满了蜘蛛网,往日的穷困人家成为暴发的新贵;昔日脂浓粉香的姑娘,如今两鬓斑斑;昨天用黄土埋葬死去的人,今晚红灯帐底有成双的人儿;富贵之家金银满箱,转眼沦落为乞丐遭世人毁谤;正在悲叹他人的寿命短,哪知道自己也落得这般下场;莫说自己教子有方,说不定子孙将来当强盗;一心想在富贵人家结亲择婿,哪承想到头来竟沦落于烟花巷;因嫌头上乌纱帽小,不料想竟落得枷锁套身;昨日还曾穿破袄难御风寒,现如今又觉得紫色的蟒袍(三品以上高官所穿的公服)太长。世间繁乱,人生如戏,诸色人等纷纷登场,忙碌一生竟然把他乡当故乡。官场权势更迭如此荒诞,到头来都是替别人辛苦奔忙。

士隐通过对比,揭示了无情的“变”。名门贵族的命运由盛转衰,而个人追求的财富、权力、美色、麟儿等,在不可控的动态变化中,由“好”到“了”。这里预示了宁荣二府的盛衰转势。

士隐一把抢过道人肩上的褡裢,两人飘飘而去。此时的士隐,经历了一连串的灾难,失去了许多,他已经看透了,悟道了。

红学家吕启祥认为:“甄士隐家的‘小荣枯’实为贾府‘大荣枯’的引子和缩影。”

偶遇故人

这天,甄家丫鬟在门前买线,听到街上喝道之声,原来新太爷到任了。丫鬟隐在门内看,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过去,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员。丫鬟倒发了个怔(zhènɡ),自思这官好面善,倒像在哪里见过的。

晚上,封家正要歇息,忽然听到打门声响,许多人乱嚷,原来是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

红楼梦里人

神瑛侍者(贾宝玉前世)

>>>>>>  作者虚拟的神话人物,他常在西方灵河岸边行走,为三生石畔的绛珠草灌溉甘露。

后来神瑛侍者含着青埂峰(谐音“情根”)顽石所化的通灵宝玉,下世降生为金陵荣国公后裔、员外郎贾政之子——贾宝玉。

绛珠仙子(林黛玉前世)

>>>>>>  作者虚拟的神话中的绛珠草。它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在本回中,她得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为报甘露之恩,她决意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泪水还债。

绛珠仙子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林黛玉。

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结下的仙界姻缘,含有怜惜、感激、喜爱等真情,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木石前盟”。

甄士隐

>>>>>>  姓甄名费,字士隐,名字谐音为“真事隐去”。

他本是姑苏仁清巷的乡绅,在本回中,他经历了骨肉分离,家又遭逢火灾,下半世困顿坎坷,经历了由“好”到“了”的苦痛,终于醒悟出世。

甄英莲(香菱)

>>>>>>  甄英莲是甄士隐之女,也是后来的香菱,她的小名英莲,谐音为“应怜”,象征着她的悲剧命运,寄寓着作者的悲悯。

在本回中,她本是甄家夫妇的掌上明珠,不幸被拐卖。

贾雨村

>>>>>>  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号雨村,名字谐音为“假语村言”。贾雨村在出场时是家道中落、流落苏州葫芦庙的读书人,幸得甄士隐解囊相助,才能进京赶考。

封肃

>>>>>>  甄士隐岳父,谐音“风俗”,家境殷实。

在本回中,他趁女儿女婿投奔,半哄半赚走甄家财产,人前抱怨甄士隐夫妇不善过活,是一个势利冷酷的人。

小沙弥(门子)

>>>>>>  姓名不详,是葫芦庙中的小沙弥,知悉贾雨村贫困受助情境,也知甄英莲被拐卖之事,此人在后文有重要作用。

茫茫大士(癞头跣脚的僧人)

>>>>>>  茫茫大士是作者虚拟的神仙人物,常和渺渺真人在人间救苦救难,引渡众生。

他将顽石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让顽石随神瑛侍者下凡。

在本回中,他化为癞头跣脚、疯疯癫癫的僧人,叫甄士隐舍了英莲。

渺渺真人(跛足蓬头的道人)

>>>>>>  渺渺真人也是作者虚拟的神仙人物。

在本回中,他和茫茫大士一起把无材补天的顽石携入红尘。他还化作跛足蓬头、疯疯癫癫的道人,唱《好了歌》点醒甄士隐,引渡他出家。

空空道人

>>>>>>  空空道人是访道求仙的幻异人物。他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发现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顽石,抄录下故事,并将其改名为《情僧录》。

深解其中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上的对联,它的意思是“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无的当作有的,有的也成了无的”,这是意蕴丰富的禅语。

如果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不要执着地追求空幻的“无”,因为当人们把无当作有,就会误入歧途,迷失自己,等到人非物换时,遭受万境归空的痛苦。误把功名、金钱、妻妾、儿孙当作人生根本目标,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比如说我要考第一名,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对此非常执着,可是等到垂垂老矣的时候,再去看那场考试,可能它对我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素材和故事之间真和假、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真事隐去”是隐去真实的、存在的素材,“假语村言”是讲述虚构的、不存在的故事,比如取材曹氏家族荣枯写贾家的盛衰,从现实人物提炼贾宝玉的原型。曹雪芹以假写真,这样既能避开政治祸端,免得殃及无辜,又能从庸俗褊狭的现实中抽出身来,写普遍的人生悲喜和世态炎凉。

虽然《红楼梦》里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它的情感是真切的,思考是深刻的。作者曹雪芹生于富贵显赫的贵族之家,亲历了家族的凋敝衰败,体验了从荣华富贵到饥寒交迫的起落。“生于繁华,终于沦落”,让曹雪芹对拥有与失去有着深刻的人生体悟。

他把自己一生的辛酸泪,这荣华富贵转头成空的泪,人生变化无常的泪,看淡一切的泪,希求解脱的泪,都藏在了这满纸的荒唐言中,静待读者发现。

字字不寻常

对比手法

甄士隐与贾雨村这两个人物,是一组对比的人物。

第一,他们名字谐音的“真”与“假”是一组对比,甄士隐代表的真实与贾雨村代表的虚假是对比。

第二,他们的命运有着相反的轨迹。两人升与落,出世与入世的际遇形成对照。甄士隐是由荣到枯,最终看破一切;而贾雨村却在考取功名后渐入佳境,一度飞黄腾达。

第三,甄士隐代表的佛道思想与贾雨村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是一组对比。

在对比中,形象的独特性、故事的戏剧性、人生的荒诞感就体现出来了。

谶语暗示

《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谜语等,都有暗示意味,它们预示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宝钗黛的婚恋悲剧以及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

如果按照顺序来阅读,是看不懂也猜不到的,但当读完故事,再转过头来看这些谶语,就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把朦胧的暗示放在前面,故事就更好看耐读了。

本回中,甄士隐为《好了歌》做的解注中,已经暗藏了贾雨村的结局——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