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诞生了。历经近七十年漫长的成长,中国舞蹈学科建设也从无到有,几代学人上下求索,在传承与反思中不断迈进。

中国的舞蹈事业起步较晚,相较于其他学科门类,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还在实践与探索阶段;再加上传统的“技艺观”根深蒂固,使学科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今,时代给了舞蹈发展的新机遇,在世界文化格局变迁,新文科、科技变革的浪潮下,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舞蹈成为独立的专业学位类别。历史把中国的舞蹈事业推上了新的台阶,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成为新形势下加快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国家诉求的角度,建构中国舞蹈学科的理论体系,因为,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是中国舞蹈研究的知识体系与思想体系,体现着中国舞蹈学术的基本品格和价值追求!

在中国舞蹈实践理论层面,我们要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身体观”,探寻具有国家文化形象高度标识性的民族、文化、历史的纯正身体文化基因。这套系列丛书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论》《民族舞蹈教学论》等著述是关于“身体实践理论”的经验梳理与理论探索,对于什么是中国舞蹈人的身体文化基因?它对传统舞种专业建设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舞蹈训练与表演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原理?如何建构与重塑中国舞蹈的训练体系、表演体系、审美体系?书中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探索与回应,因为基础性原理理论构建是最核心的身体观与方法论,它是进行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的基础,是从世界舞蹈万象中辨别自身、探寻规律与解决问题的基础。

总结过往,如今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单一以“技”为核心的技能型高精尖人才培养,而要从立足国家话语、结合时代诉求的角度,进一步反思我们所要培养的高精尖人才之“高”。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身体文化的内在感知,需要在传统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中,考察中国舞蹈身体文化的形塑过程,从而构建以我们自身文化形态与认知为基础的中国舞蹈的身体训练体系、表演体系、文化体系与审美体系。

当下,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自身内部的体系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宽视野。如何在世界的注目下重新审视“自我”,如何从中寻找更为自主的文化生存空间,塑造世界眼光下更自信、更包容的文化形象,已经成为每个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和民族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中国舞蹈艺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中,自觉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回应时代的文化诉求,展现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符号,已成为今天中国舞蹈界不得不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议题;而正统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中国舞蹈人身体与文化自信的显现。

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