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卖了

王晓萍把杜子美写的那几首诗,全部拿出来,“教授,请看!”

土黄色宣纸上,写着几首诗词。

字体端庄秀雅,略带飘逸之感。

都说字如其人,通过这些字,可以得知写字之人是个儒雅之人。

孙振东扫了一眼王晓萍手中的字画,原本笑呵呵的表情,顿时变得严肃。

他让王晓萍把字画放在桌子上,他拿起放大镜,将放大镜对着字画,仔细鉴定。

王晓萍静静站在一旁,没有打扰孙振东。

孙振东盯着这幅字,看了二十来分钟。

“这幅字上没有任何印章,无法断定它是何年何人的作品,但是,从纸张的年代以及字迹上看,确实是古人写的字,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王晓萍强调道,“这不是一般古人写的字,卖给我这幅画的人,百分百确定这是杜甫的真迹。”

孙振东摆出教授的姿态,给王晓萍上课。

“小王,在我们史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说一件事百分百确定,那就需要有铁一般的证据。”

“你说它是杜甫的真迹,那就拿出铁一般的证据,比如杜甫的印章,或者历代文人学者鉴赏的印章。”

“可是,这幅字上没有一个印章,它缺少铁一样的证据,根本无从证明它是杜甫的作品。”

今人鉴定古字画,最重要也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字画上的文人印章。

那些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几易主人,每一任主人都会做一件事,欣赏这些作品,并且顺手盖上自己的印章。

有一个印章狂魔,遇到喜欢的字画作品,哐哐盖多个印章,写多首鉴赏诗文,此人就是乾隆。

到了现代,但凡国宝类的书画作品,每个书画作品上面,都有很多红艳艳的印章。

这些印章严重破坏作品的美观,但是,这些印章恰恰证明这个作品是真实的古籍。

如果一个字画作品上,没有古人的印章,十有八九是赝品。

杜子美送给王晓萍的真迹,没有任何印章。

即便王晓萍说破嗓子,也没人觉得它是杜子美的作品。

王晓萍问一个问题,“教授,假如不考虑这几幅字画的作者是谁,能卖多少钱?”

俗话说,经济收入决定思维。

王晓萍现在最缺钱,她目前最大的想法是,把杜子美写的这几首诗,全部卖掉换钱。

她想买房,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想买车,每天看着大马路上车流滚滚,可是,自己连个四轮都没有,心里挺失落的。

孙振东报出价格,“一首诗100块。”

名人字画之所以价值连城,重点不是字迹多飘逸多好看,重点是它是名人的作品。

如果无法确定作者是谁,仅仅因为毛笔字写的漂移,写的优雅,顶多卖个手工费,卖不出高价。

孙振东说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同样一件外套,普通人穿旧之后,拿去卖,只能当二手衣服卖,价格很低。

反之,如果明星穿过这件衣服,价格不仅不便宜,反而比原价高好几倍。

涨价的原因是,明星穿过这件衣服,它上面有了明星的味道。

王晓萍听到这个价格,把这几首诗收起来,不卖了。

如果卖100块一首诗,完全是在糟蹋杜子美。

等他几年或者几十年,万一未来发现杜子美的真迹,这些字画的价格可能会暴涨。

王晓萍拿出另一件物品:李太白写给杜子美的那封信。

信上也没有任何印章。

孙振东看到信的第一眼,眼前一亮。

与前面那几幅字相比,这封信的字迹有明显的变化。

王晓萍打开手机,搜出李太白唯一存世墨宝《上阳台贴》,并把图片放大。

“孙教授,你看看手机上这副墨宝,再看看我这幅信。”

孙振东看了手机上的《上阳台贴》,又看了桌上这封破旧的书信。

他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拿出放大镜,观察每个字的笔锋走向,越看越心惊,越看头顶越冒汗。

这两幅字的字迹走势,横竖撇捺的写法,几乎完全一样。

基本可以确定,这是同一个写的。

然而,众所周知,李太白存世的真迹只有一副《上阳台帖》。

这封信不会真是李太白写的吧?

孙振东不敢确定。

他用办公桌上的座机,打了几个电话。

不一会儿,敲门声响起,进来五个白发苍苍的老者。

他们是专门研究古字画的教授,其中一人名叫李如山。

他研究李太白的《上阳台贴》几十年,临摹几十万遍。

他最了解李太白的字迹。

李如山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观察这张破旧的纸。

“哪里冒出来的毛笔高手,模仿能力这么强,把李太白的字模仿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李如山不认为这是李太白的真迹。

毕竟,从大唐到现在总共1300多年,存世的李太白真迹只有一副,就是《上阳台贴》。

李如山认为这封信是作假,是有人故意模仿李太白的字。

王晓萍道,“教授,这不是别人临摹的,这就是李太白写给杜子美的信。”

“胡扯!!”

其中一个老者呵斥,“众所周知,李杜两人之间,虽有书信往来,但是,没有任何一副流传下来。”

王晓萍很想说,我见到了杜子美,这是他亲手送给我的。

可是,这话不能说出来。

如果她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

她说出一句经典的话,“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它真的是李太白写的。”

“既然你们都不敢确定它是李太白的真迹,我去找别的专家,请别人鉴定。”

万一别的专家看了字迹后,态度跟他们不一样,认为这是遗失在民间的李太白墨宝,高价收购,王晓萍一下子就发财了。

“不要走,不要走……”

老教授们不让王晓萍带走这封信。

他们说这幅字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他们要研究一段时间。

他们主动表示,给王晓萍1万块,就当他们租了这幅字。

王晓萍同意了。

万一他们研究一段时间,最终确定这是李太白的真迹呢。

王晓萍收了他们的钱,还让他们写个收据,以免日后他们不承认,闹出纠纷。

王晓萍拿着1万块,心情美滋滋离开。

手机响起铃声。

电话是快递站点的负责人打来的。

王晓萍道,“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