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章 别忽悠小孩

荀罂和士鲂来到了洛邑,前去迎请公孙周回国继任国君。

到了单襄公家里,两人说明来意,公孙周和单襄公连忙请两位就座详谈。荀罂把晋国最近发生的事情介绍了一遍,说是国家无主,栾书元帅特派两人前来,希望公孙周为了国家的前途,勇挑重担,回国登基。

“两位大夫,感谢栾书元帅,也辛苦你们了。不过,这件事情是国家大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如果我能做而不做,那是我对不起祖国;如果我做不了而非要做,那同样对不起祖国。所以我要慎重一些,两位稍坐,容我们商量一下。”公孙周跟单襄公交换了眼色,然后镇定地说。

十四岁的小孩,说话如此直率简洁而且直达要害,荀罂和士鲂都不免心中一惊,看来,这个小孩名不虚传。

260

“您看,我能不能回去?”回到单襄公的房间里,公孙周问单襄公。

“你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当初赵盾派赵穿来接成公,我听说成公在路上险些被杀,回国之后也是装了一辈子孙子。如果栾书也像赵盾一样,我宁可不回去。”

“冷静。”单襄公忍不住赞叹出来,对于别的人来说,当国君是日思夜想,死也要上的事情,可是这么个十四岁的小孩,在这个时候竟然还能够如此冷静地思考问题,确实令人称奇,“孩子,你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就放心了。我来给你分析下,当初赵盾杀灵公,是因为他要独掌大权;而栾书杀厉公,是因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当初赵穿来迎请成公,级别是不够的,之所以派他来,是赵盾准备随时铲除成公,还好成公一路上忍气吞声装孙子,这才活着回到了晋国;如今栾书派来的人级别够,而且不是他的亲信,而这两个人都是君子,所以,栾书是有诚意迎请你回去的。”

一番分析,头头是道,公孙周豁然开朗。

“那我就回去了。”

“孩子,去吧,你一定能重振晋国的霸业的。”

“回去之前,给我些教诲吧。”

“《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国语》)单襄公的意思是,要顺从民意,不要试图凌驾于民意之上,为老百姓着想,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着想。

公孙周随着两位大夫回国,来到清原这个地方,晋国的卿大夫们就已经在这里迎接了。这个时候,公孙周还不是国君,因此在级别上与卿相当。所以,大家基本上就平起平坐,开了个恳谈会。

栾书先来了一段开场白,说了一顿什么“历史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公孙周的身上”等套话,最后欢迎公孙周发表讲话。

十四岁的小孩要说话了。通常,十四岁的小孩看见这个场合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可是,公孙周不是通常的小孩,他是公孙周。

“各位,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还能回到自己的祖国。现在既然到了这一步,只能说是上天的安排。人们之所以拥立国君,就是为了让他发号施令。如果立了国君而又不听他的,那要这个国君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当了国君却没有什么成就,那是我才能不够;如果立了我而又不听我的,那就是各位的过错了。立我还是不立我,取决于在座各位。如果你们认为我不行,那我立马就走;如果认为我还行,那今后就要听我的。是扶立一个好国君以延续晋国的霸业,还是任由这个国家衰落下去,都在今天了。现在,各位做决定吧。”

公孙周话音落下,整整三分钟没人说话。

谁能相信,这样一段话出自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之口?什么叫不卑不亢?什么叫从容不迫?什么叫胸有成竹?

“您就是我们翘首以盼的国君啊,我们都听您的。”卿大夫们异口同声,他们服了。

“那好,我们对天盟誓。”公孙周趁热打铁。

于是,公孙周与卿大夫们歃血为盟,歃什么血?诸侯用牛耳,卿大夫用鸡。《史记》:“刑鸡与大夫盟而立之。”

公孙周随后前往曲沃朝拜祖庙,然后到新绛登基。

公孙周,就是晋悼公。

“主公,夷阳五等人是厉公余党,心怀不满,恐怕不利于主公,建议灭了他们。”栾书提出建议,想要借此表示忠心。

“不必了,刚登基就杀人,容易人心不稳。这样吧,把他们赶走就算了,你看怎样?”公孙周拒绝了栾书的建议,不过给了他一个台阶。

就这样,晋悼公赶走了夷阳五等七人,既表现出宽容仁慈,又铲除了潜在威胁,还没有得罪栾书。

二月一日,晋悼公正式登基。

“各位,自从襄公去世之后,晋国就党争不断,大臣们为了权力和家族利益而互相攻击、互相拆台,导致国家混乱,国力衰微,国家形象损毁。曾经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狐家、先家、赵家、胥家和郤家先后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其余家族虽然依然存在,但是也都生活在胆战心惊、朝不保夕之中。我宣布,从现在开始,重新任命百官,推出一系列振兴措施。至于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今后大家齐心合力,共同为建设一个强盛的晋国而努力。如果还有谁搞帮派、搞权力斗争,严惩不贷。”晋悼公的就职宣言铿锵有力,直抵要害。很显然,他早就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非常系统。

栾书以下,一个个都有些战战兢兢。自己的那些小算盘,看来今后都不好使了。

晋悼公随后宣布了自己的新政,什么样的新政?《左传》记载,新政如下:救济贫困,援助灾民,严禁邪恶,减少税赋,赦免轻罪,免除百姓债务;照顾鳏夫寡妇,起用被废黜和屈居下位的贤人。节省开支,该赏没有赏的要补上,该罚没有罚的要处罚。恰当地役使百姓,决不能违背农时。

新政公布之后,晋悼公开始宣布人员任免。

八卿现在只剩下了四卿,空出来的四个位置需要填补。晋悼公心中暗暗高兴,这简直就是老天爷给自己重新布局人事的大好时机。

“我宣布新的八卿组成,中军帅栾书不变,荀偃递补为中军佐;上军帅和上军佐分别由韩厥和荀罂递补。当初魏锜在两次晋楚大战中表现英勇,射伤了楚王,最终为国捐躯,这样的英雄一定要表彰,因此,魏锜的儿子魏相为下军帅;赵家对晋国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赵武为下军佐;士家从士会到士燮都是国家的重臣,士会的二儿子士鲂忠正贤能,特任命他为士家的族长,出任新军主帅;魏颗击败秦国人,活捉杜回,一举震慑秦国,现任命魏颗的儿子魏颉为新军佐。”晋悼公宣布了八卿人选,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八卿中,既有栾、荀、韩、士四大家族,又增加了魏家和赵家,这样,权力被分散了。而且,让更多的小家族看到了希望。

紧接着,悼公继续更多的人事安排。由于栾、荀、韩三家在八卿安排中没有得到好处,晋悼公把四个公族大夫的名额全部给了他们,具体是:荀家、荀会、栾黡(栾书长子)、韩无忌(韩厥长子)。

如果说以上的安排有分猪肉的成分在内,那么,对于一些职能部门的人事安排就完全是唯贤是举了。

“士渥浊为太傅,负责国家规章制度的完善;右行辛为司空,掌管国家建设的规范;栾纠为晋悼公的御者,所有御者归他管理;荀宾为晋悼公的车右,所有车右都归他管。各军帅佐没有固定的御者,由军官统一进行管理分配。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为他的副手,魏颗的另一个儿子魏绛为中军司马,张老为候奄。铎遏冠为上军尉,籍偃为上军司马。”

值得注意的是,右行辛被起用,那么他是什么人呢?当初晋文公设置三个步兵军,分为中行、右行和左行,荀林父为中行大夫,因此后人为中行氏,以中行为姓。那么,右行辛就应该是右行大夫的后代,右行大夫是谁?《史记》记载,右行大夫是先縠。那么,右行辛就应当是先家后人。

除了赵家、先家后人得到起用,晋悼公还计划起用狐家后人,只可惜没有找到。而郤家和胥家被灭的时间太短,灭他们的人都还在,所以不便起用。

晋悼公登基第一天,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帖帖。

261

权力斗争让每个人的神经就像一根拉满的弓弦,随时绷得紧紧的。

如今,晋悼公强势君临,权力斗争这套东西没法玩下去了。于是,大家的神经得以放松下来。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长期绷着的神经已经失去了弹性,一旦松下来,就会断裂、粉碎。

栾书就是这样的,多年来紧紧绷着的一根神经,一旦放松下来,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下去,真是觉得人生没有什么乐趣了。

晋悼公登基仅仅两个月,栾书就去世了。

栾书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一生,他经历了先家、赵家和郤家的毁灭,而自己一步步熬到了中军帅,可以说是步步惊险,十分不容易。总的来说,栾书是个很谨慎的人,也是个很聪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很正直的人。两次对楚战争和一次对齐战争,栾书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奉公守法,不敛私财。对于栾书,晋国历史上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国语》上曾经有一段叔向对栾书的评价,很有代表性:从前栾书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宣扬德行,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依靠这点治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

栾书去世,八卿面临调整。按照栾书的意思和惯例,应当是荀偃递补。可是,晋悼公不准备按照惯例去做,因为这样无法体现自己的权威。

“韩厥接任中军帅。”晋悼公下令,随后又对八卿做了调整。

现在,晋国八卿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军帅韩厥、中军佐荀罂、上军帅荀偃、上军佐士匄、下军帅栾黡、下军佐士鲂、新军帅魏颉、新军佐赵武。

从晋灵公六年(前615年)出任司马开始,韩厥经过四十二年的奋斗,终于成了中军帅。

当一个长期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坚持做人原则的人成为中军帅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权力斗争已经不再是主流,老老实实干活儿才是正道。

下面来看看晋悼公继位之后的几件事情,从中就能看到晋悼公的见识、魄力和人格魅力。

晋悼公登基当年六月,鲁成公亲自前往晋国朝见。晋悼公热情接待,礼节周到,令鲁成公有些受宠若惊。等到鲁成公回国之后,晋国的士匄随后也就到了,答谢鲁成公对晋国的访问。这下把鲁国的大夫们高兴坏了,跟晋国打交道这么多年了,晋国人始终像对待一个跟班那样对鲁国不屑一顾,如今却按照平等礼节来对待鲁国,大家能不感动吗?

当年十一月,楚国令尹子重侵犯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求救。

“主公,如果想得到诸侯的拥护,就要保护他们。晋国要重振霸业,请从救援宋国开始。”韩厥的态度很清楚——救。

即位不到一年,要不要跟楚国人交锋?换了别人,会犹豫。可是晋悼公决不犹豫:“正合我意,不要耽搁,立即出兵。”

晋军火速出动,赶往宋国。子重得知晋军果断出兵之后,自己主动撤军了。

“晋国人不忽悠人了。”天下诸侯惊呼。

晋悼公三年,祁奚告老退休。

“祁老,您退了,谁接任呢?”晋悼公有点儿舍不得,老爷子学问高、人品好。

“解狐最合适。”祁奚说。

“解狐?你们不是仇人吗?”悼公有点儿吃惊。

“您问的是谁适合接任我,没问我谁是我的仇人。”祁奚说。

悼公很感动,祁奚这是什么精神啊?

第二天,悼公派人去招解狐来接任祁奚的中军尉,谁知解狐没这个命,竟然在昨晚心肌梗死身亡。

于是,悼公又请祁奚来。

“老爷子,解狐突然病故了,您再给推荐一个吧。”

“那,祁午可以。”

“祁午?那不是您儿子吗?”

“你问的是谁接任合适,没问我谁是我儿子。”

“那,羊舌职也病危了,谁接替他比较好?”

“他儿子羊舌赤最合适。”

“据说,你和羊舌职的关系并不好啊,为什么推荐他的儿子?”

“我说了,因为他合适啊。”

后来,祁午和羊舌赤都干得很出色。

这段故事就是祁奚“一举不避仇,二举不避亲”的故事,千古以来传为美谈,也是“举贤不避亲”这句话的来历。

晋悼公很敬佩祁奚,不过其实他更应该敬佩自己。首先,他重用了祁奚这个人才;其次,他营造了一种民主公正的气氛,祁奚也才有可能以如此无私的立场推荐人才。试想,如果国君就是个昏君,这个国家恐怕就不是“举贤不避亲”,而是任人唯亲了。

对此,《左传》里的“君子”给了祁奚极高的评价,并且引用了《商书》和《诗经》里的句子。《商书》写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意思是“既不结党又不营私,这才是堂堂正正的王道”。《诗经》写道:“惟其有之,是以似之。”意思是“只有自己有才能,被举荐者才像他一样”。

所以,一个君主的伟大人格,是可以带动臣子们的人格也变得高尚的。而如果一个国家到处都是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尸位素餐,恐怕君主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了。

晋悼公在晋国的历史上也是一代雄主,有人认为他比晋文公还要厉害。的确,从他的表现来看,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晋悼公自从十四岁登基之后,迅速稳定了国内形势,压制了多年来不断的内部权力斗争。由于晋悼公的英明睿智和慧眼识才,晋国在晋悼公时代涌现出大量能臣,大臣们安分守业,各展所长,而且懂得谦让。至于有哪些能人贤人,以及有哪些让贤荐贤的例子,随后慢慢道来。

内部的和谐和发展,使得晋悼公有资本也有信心对外强硬。在整个春秋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君主能够像晋悼公那样对外强硬。也正因为有了强大的实力,晋悼公对于盟友可以体现出大度且有礼。

尽管此前的三次晋楚大战中晋国二比一领先,但是两国之间从来没有真正让对方服气过。而晋悼公时期,晋国尽管没有再次取得城濮之战那样的胜利,却让楚国口服心服,并且几乎拖垮楚国,为吴国随后险些灭掉楚国埋下伏笔。

很奇怪晋悼公这样的君主竟然没能入围春秋五霸,而事实上,他很可能是整个春秋最应该被称为霸主的人。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晋悼公命名为春秋第四霸。

如果以个人能力来说,大概整个春秋也只有楚庄王能够和晋悼公相提并论了。

为什么在晋悼公刚刚出来的时候就给他下结论?因为他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给人们去回味,换言之,他震慑你,他让你还没有跟他交手就已经心悦诚服。

晋国和谐了,但是天下依然很混乱。在简单介绍了晋悼公的光辉事迹之后,我们把目光投向全天下,看看其他国家的百姓是怎样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