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组长的四个意识

意识是人对事物的基本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具有良好意识的人做事会顺畅很多,容易出成绩。大多数班组长是第一次走上管理岗位,要完成从员工到管理者的华丽转身,就需要具备四个基本的意识。

1.管理意识

所谓管理意识,指班组长在做好自我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员工、纠正员工的不当行为、激励员工,塑造团队的正能量和良好氛围,最终发挥出团队的价值。

有些班组长想着做“老好人”,对员工的不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流。有些人被提拔为班组长之后,依然保持“埋头苦干”的“朴素作风”,良好作风的保持,本应令人拍手称赞,然而这当中存在一个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是管理者,对整个班组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这就是班组长缺乏管理意识的两种典型状况。

该管的没有去管,管理者不仅不能建立信赖关系,而且极有可能导致团队缺乏正义感—“是非不分”的状况会使团队应有的价值难以发挥出来。

2.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班组长应尽早地识别问题、发现问题,并尽早予以解决,这样问题造成的损失小,解决问题的成本低,而且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

依照问题出现的时间点,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问题尚在萌芽阶段,还未显现;第二个类型,问题刚刚显现;第三个类型,问题不仅已经显现,而且已经大肆发作。这三个类型的问题造成的损失以及解决问题的成本是截然不同的。问题越是发现得迟,解决得晚,造成的损失以及解决问题的成本通常越大。

不少班组长的工作看起来很忙,其实不是忙别的,是忙于各种“救火”—问题来了,就要去“灭火”。班组长的这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做法,就是缺乏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

问题意识要求班组长具有这样的认知——不能等问题上门了再去解决,要尽可能早地去识别与解决,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3.改善意识

所谓改善意识,指班组长要在日常作业之余进行必要的改善,从而使工作越来越顺畅,效率越来越高。

工作事实上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日常作业,另一是改善,日常作业占比一般为85%~95%,改善占比一般为5%~15%,也就是说,工作应以作业为主,但改善绝不可少。

一些班组长满足于完成生产指标,停留于日常作业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班组的现状难以改变,长期处于“原地踏步走”的状态。

好的做法是在日常作业的基础上,开展一定的改善工作,这种改善会令日常作业越来越顺畅、人员配合度越来越高,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班组改善应着眼于日常的小改善,遵循0.6秒法则。

0.6秒法则

0.6秒法则的完整描述为:凡是可以节约0.6秒作业时间的改善都值得高度重视。

0.6秒仅为1分钟的1%,嘀嗒一声不到的时间,极短小。0.6秒法则提醒班组长,改善应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汇成大河—小改善积累得多了,会促成大转变。

我在企业现场,曾看到来自员工的一个小改善。员工需要将放在托盘上的螺丝拿起来装到产品上,但螺丝在托盘上滑来滑去,并不好拿。这位员工在托盘上面铺了一层薄薄的海绵,这样一来,螺丝就不会滑来滑去,更方便拿取。这个改善动作后来被纳入作业指导书之中。

这个小改善就符合0.6秒法则。0.6秒法则要求班组长重视来自员工的小建议、小改善,重视员工智慧的发挥。0.6秒法则有助于保护员工的改善热情,并促进形成从细节处开展各种改善的文化。

人人都有改善能力,事事都有改善空间。改善意识是在管理意识、问题意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意识,其前提是发挥出团队的作用,发现问题,进而更好地开展改善工作。

4.学习意识

无论是管理意识、问题意识还是改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功底。工作中的学习追求适度的实用性,即学习工作中能用得上的知识,或者有助于自身职场发展的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仅使人更有动力,也容易使人因为知识的及时运用而获得成就感。

许多公司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潜力有三项内容:①学习能力强不强(据此考察这个人能否更上一层楼);②能否扛住压力(据此考察这个人能否承担更大的责任);③胸怀如何(据此考察这个人能否承受委屈)。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能力强不强是许多公司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潜力的首要因素。

班组长通过学习提升知识水平,有助于班组工作的推进,同时,也有助于将知识向下传播,带动员工共同成长,促进学习型班组的形成。

这四个意识是班组长推进工作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具备这四个意识,易于使班组长把好“舵”,带领班组在前进的道路上“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