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文集(2022)
- 杜祥琬等主编
- 2138字
- 2024-06-28 18:00:37
当前落实“双碳”战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代序)
李毅中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碳排放,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和化学变化。实现“双碳”目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体会到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科技是动力,政策是支撑。
一、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工业产业结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第一,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数据显示,近10年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煤炭占比大幅下降,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显上升,石油占比基本稳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由2022年的17.5%上升到25%,煤炭应从56.2%再降约8个百分点,石油消费要达峰,天然气要继续有所增加。立足我国的能源禀赋,要坚持先立后破,在积极发展水、风、光、核等非化石能源的同时。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第二,减少碳排放要抓住重点行业和领域。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100亿吨,占全球30%,且每年增长2%左右。从行业看,主要分布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载能工业行业和道路交通领域,其中电热气水生产供应业占44%,制造业占35%,交通运输业占10%,生活和其他占11%。行业不同,要因业施策,制定碳达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地区差异更大,要因地制宜,梯次有序推进,要防止层层加码、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第三,减碳减排实现“双碳”,行行有责,人人有责。“碳足迹”记载了产品在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查清碳足迹,有利于将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关联排放一并核算。目前,国内对碳足迹还重视不够,一些表述中没有提到,更没有查清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碳足迹含量,要下功夫摸清,全面落实各个行业的“双碳”责任。
二、实现“双碳”,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是主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出重点要求,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尽快建立完善碳排放、碳足迹的统计监测评价体系。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摸清地区、行业、企业不同层面的碳数据,包括碳排量、碳足迹、碳分布等,建立不同层面的碳数据库、碳资产、碳账户,科学合理确定碳配额,建立科学可靠的“双碳”工作流程。
二是节约优先,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使用。要持续抓紧节能降耗、减碳减排,创新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降低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物耗。要开拓思路,探索新路,做深做细。措施之一是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相融合,推进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开辟新路径。如以电代煤代油,改变用能方式,如用绿氢耦合化工、钢铁等已有成功案例。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各行业已有一批先进技术,要推广应用产业化。如第四代核电、高效光伏、智能电网、电化学储能、光热发电、绿氢的“制储输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利用(CCUS)等。还有一些前沿技术正在开发,如低碳、零碳新材料,高效太阳能电池、固体电池、可控核聚变以及二氧化碳原料化等,要加大加快研发。此外还要提升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碳汇能力。有机构测算,到2060年实现“双碳”,需投入人民币300万亿元以上,基础应该是先进、成熟、可靠的科技成果。
三、注重政策导向,支持落实“双碳”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一是两个“双控”逐步转换要做好衔接。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方面,2022年我国总能耗54.1亿吨标准煤,增长2.9%。折算每万元GDP能耗约0.4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0.1%,仍是发达国家的两倍。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每万元GDP对应1吨二氧化碳,目标2030年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十四五”规划下降18%,总量尚未设定具体指标。能耗“双控”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没有考虑能源结构的改善,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二氧化碳排放“双控”突出了能源结构的改善,因此这两个“双控”转换中要做好衔接和互补。
二是要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经过多年试点,于2021年7月正式开通,开局较好,尚待培育壮大。目前只有电力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进入,碳交易量不高,碳价也偏低。在排放配额外还应引入自愿减排碳市场交易(CCER)。
至于碳税,部分专家建议可以视情况,适时稳步推出,要把握好时间、范围和强度,实行碳税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为了促进减碳减排,征收的同时需要在其他方面适当减税,保持税负总量不要增加。
三是改进完善绿色产业金融服务。金融系统已制定了绿色金融标准,界定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提供专项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上述举措受到欢迎的同时仍有待改进完善,还要向那些极需转型但任务繁重的“高碳”企业提供支持。可将ESG(环境、社会、治理)信息系统融入信用评级和投资决策体系,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加大支持并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四是要密切关注国际动向。“双碳”是全球的共识和行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同时要注意会出现新的贸易和技术壁垒。如欧盟已经决定从2023年1月份开始对部分进口产品实行碳关税,2026年对所有进口产品都要征收。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加强交流合作,尽快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争取国际话语权,维护好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