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报告

2 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

曹正忠 韩佩玉(1)

摘要: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致力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得到极大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交通的先行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也离不开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内蒙古自治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服务人民需求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交通先行;产业结构调整;合作交流;绿色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统称“内蒙古”)位于全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千米,南北跨度1700千米,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份中名列第三。其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相邻,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毗邻,西南部与甘肃交界,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千米(2)

2.1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要想富,先修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认识,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经验也在不断验证这句质朴的话语。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古典区位理论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基于运输费用的最优农地使用。工业区位理论则认为构成区域因素的普通因素主要是成本项目,一般有7个,但韦伯认为这7个因素中起作用的只有运输成本和工资,此后的中心地理论和空间竞争理论也都充分考虑了运输问题(3)。虽然在人们都以“地球村”形容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网络经济大大拉近了空间距离,但交通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以京东商城为例,该网上商城已经实现了全球交付,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国内的运费规则仍因不同地区有不同收费标准。就京东自营商品而言,收货地址位于北京、杭州、上海、苏州、南京、深圳、广州、重庆、成都、天津、武汉、沈阳、西安的订单,运费相对便宜,其他地区运费则较高。交通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实践检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交通一体化被确定为先行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强调互联互通,其中就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国正迅猛发展的城市群建设中,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都把交通发展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点。

诚然,交通条件并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但我们对比公路里程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可以看出,交通条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GDP的增长情况充分说明全国和内蒙古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1978年,全国和内蒙古的GDP分别为3678.70亿元和58.04亿元;到2019年,分别增长到990865.00亿元和17212.50亿元,分别增长了268倍和296倍。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公路里程和GDP之间的关系,我们以2018年的数据为基准,分别对公路里程和GDP做了归一化处理,然后对比公路里程和GDP的增长趋势,明显可见,无论是全国还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公路里程增长的趋势都很吻合(见图2-1)。

图2-1 1978—2018年全国和内蒙古的公路里程与GDP归一化数值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内蒙古的公路交通建设开局良好,1978年公路里程就有37535千米,而全国公路里程同期为890200千米,内蒙古公路里程占全国公路里程的4.22%,在各省份的平均水平之上(见图2-2)。但是,如果从公路路网密度(4)来看,则大大落后于全国水平,全国公路路网密度为927.29千米/万平方千米,而内蒙古该指标只有318.09千米/万平方千米,只有全国路网密度的1/3。此后,内蒙古和全国的公路里程与路网密度逐年增加,但是,无论是公路里程还是路网密度,内蒙古的发展速度都远低于全国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如果说公路里程年均增长量不具有可比性,那么路网密度增长的差异就很能说明问题,内蒙古年均增长38.004千米/万平方千米,而全国则年均增长117.66千米/万平方千米,是内蒙古的3.1倍(见图2-3)。

图2-2 1978—2018年全国和内蒙古的公路里程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图2-3 1978—2018年全国和内蒙古的公路路网密度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内蒙古高速公路的建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于1988年10月竣工,而内蒙古第一条高速公路——呼包高速于1997年完成单幅通车,直到2001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从内蒙古高速公路里程在全国的占比来看,2001年仅为0.78%,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8年已经达到4.65%。但从高速公路路网密度来看,仍然大大低于全国水平。2001年,全国路网密度达到20.21千米/万平方千米,内蒙古只有1.28千米/万平方千米;到2018年,内蒙古高速公路得到极大发展,路网密度达到了56.21千米/万平方千米,然而,全国已经达到148.54千米/万平方千米(见表2-1)。

表2-1 2001—2018年全国和内蒙古高速公路发展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和《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虽然从相关数据上看,内蒙古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和全国相比还有差距,但从覆盖程度来看,现在内蒙古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国道主干线已经全部实现高速化。2017年,全线贯通的京新高速全长2582千米,其中内蒙古境内为930千米,始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止于内蒙古和甘肃交界的白疙瘩,横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连续穿越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成为北京连接内蒙古西北部、甘肃北部和新疆最便捷的公路通道(5)。同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0年)》,内蒙古高速公路里程建设远期规划至12096千米。全区高速公路网布局形态可归纳为“8纵8横31联”。届时,与内蒙古相接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均有高速公路连通,大大加强了省际合作交流;区内高速公路网主框架基本形成,自治区首府至各盟市、相邻盟市之间实现高速公路连通,重要口岸、国家物流载体城市、重要城镇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直通,区内物资和人员的流动更加通畅,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导资源开发、服务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内蒙古铁路路网密度同时期也略低于全国水平,从查阅的数据来看,1985年,全国铁路路网密度为57.3千米/万平方千米,内蒙古则为37.0千米/万平方千米,经过30余年的建设,到2018年,全国铁路路网密度增加到137.1千米/万平方千米,内蒙古也增加到了106.0千米/万平方千米。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内蒙古铁路路网密度几乎追上了全国水平,但在2008年内蒙古铁路路网密度又大幅下滑。2011—2014年,内蒙古铁路路网密度增长速度加快,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从2015年起,内蒙古铁路路网密度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全国,与全国的差距增大。从长期增长水平来看,内蒙古铁路路网密度的增长速度慢于全国,总体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见图2-4)。

图2-4 1985—2018年全国和内蒙古铁路路网密度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2.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分工,形成专业化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社会分工也促进了产业的形成,新的产业不断崛起,旧的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质量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从地区GDP的构成来看,1952年,内蒙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1.1%、11.3%和17.6%,第一产业“一业独大”,占GDP的七成左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微乎其微。这种情形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说,“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此后,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是直到1972年,第二产业比重才开始稳定地超过第一产业比重,内蒙古经济才脱离前工业化阶段,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到2002年,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低于20%,内蒙古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期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从2009年起,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就已低于10.0%(但是2017年和2018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反弹,超过了10.0%,分别为10.2%和10.1%),内蒙古经济步入工业化后期(6)(见图2-5)。按照钱纳里人均GDP标准(见表2-2)来分析,按1964年标准,内蒙古1979年前为前工业化阶段;按2000年标准,则直到2004年内蒙古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但这段时间工业化进程很快,2006年就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随即在2009年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2012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化发展并不稳定,2017年和2019年均有反复,从数据来看,这两年内蒙古退入工业化后期阶段(1995年前用1964年标准,1995—1999年用1995年标准,2000年以后用2000年标准,见图2-6)。

图2-5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内蒙古工业化阶段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表2-2 按钱纳里人均GDP标准划分的工业化不同阶段

资料来源:陶一桃.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图2-6 从人均GDP角度看内蒙古工业化阶段

资料来源:GDP数据源自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源自《历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一览(1952—2019年)》。

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内蒙古产业内部的发展也在不断优化。2019年,内蒙古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88.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652.6万吨,油料产量228.7万吨,甜菜产量629.6万吨,蔬菜产量1090.8万吨,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80.4万吨。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2019年,内蒙古全年肉类总产量264.6万吨。其中,猪肉产量62.6万吨,牛肉产量63.8万吨,羊肉产量109.8万吨,禽肉产量20.7万吨。禽蛋产量58.1万吨。牛奶产量577.2万吨。年末牲畜存栏数7192.4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429.6万头,牛存栏626.1万头,羊存栏5975.9万只。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存栏数来看,羊的养殖仍占畜牧业的大头。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2019年内蒙古原煤产量109068.1万吨,比上年增长10.1%;焦炭产量3677.2万吨,比上年增长7.4%;发电量549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风力发电量665.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5%;钢材产量2563.8万吨,比上年增长13.0%;铝材产量252.4万吨,比上年增长27.5%(7)。主要工业产品增长势头迅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蒙古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工业、化学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业。

2.3 发挥地缘优势,强化合作交流

内蒙古边境线长4200千米,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内蒙古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共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19个。其中,对俄边境口岸4个,对蒙边境口岸10个,国际航空口岸5个(见表2-3)(8)。这些口岸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支撑,也使内蒙古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2-3 2019年底内蒙古口岸开放情况

续表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进出口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1978年,全区出口总额只有1100万美元,进口总额更是只有500万美元;到2018年,全区出口总额激增到575200万美元,进口总额更是高涨到994400万美元,分别增长了522倍和1988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进口总额全面超过出口总额,到2018年,全区进口总额几乎是出口总额的2倍(见图2-7)。

图2-7 1978—2018年内蒙古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从进出口货物的分类来看(见图2-8),2018年,内蒙古进口货物金额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矿产品,木及木制品,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活动物、动物产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其中,矿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60.32%,木及木制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18.08%,后面三种货物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41%、3.09%和2.60%。出口货物金额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植物产品,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它们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86%、24.31%、11.56%、10.24%和8.28%。对比进出口的情况可以看出,进口货物中矿产品的比重“一枝独大”,占进口总额的六成以上,这充分表明内蒙古工业中基础工业占比较大,还需进一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化。出口产品则差异不大,排第一名的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出口额也只占出口总额的24.86%,与第二名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相差不到1%。出口金额前五位货物的情况也进一步佐证了内蒙古目前工业产品附加值不够高的事实,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2-8 2018年内蒙古进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注:其他产业占比较小,此处不分别列示。

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内蒙古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2018年,内蒙古同“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内蒙古对外贸易的50%以上。其中,与“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之间的出口总额达到329552万美元,占内蒙古出口总额的57.35%;进口额达到731900万美元,占内蒙古进口总额的73.60%。加总起来,内蒙古与“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额达到1061452万美元,占内蒙古进出口总额的67.65%。在与“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的贸易中,蒙古国当之无愧地占据首位,内蒙古与蒙古国之间进出口总额达到496524万美元,占内蒙古与“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进出口额的46.78%;其次是俄罗斯,这一比例达到了28.25%。其他超过1%的国家,从多到少分别是越南(5.93%)、印度(2.62%)、伊朗(2.15%)、印度尼西亚(1.73%)、泰国(1.68%)、土耳其(1.48%)和菲律宾(1.47%)。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利用外资呈较快增长趋势,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为54819万美元,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15869万美元,增长了4.76倍。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无论从登记户数、投资总额,还是从注册资本和外方投资额来看,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只有874家,投资总额为253634万美元,注册资本为171773万美元,其中,外方资本84084万美元;到2018年,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已达3511家,投资总额增长到4485321万美元,注册资本也增长到1953641万美元,其中,外方资本增长到1276752万美元。短短18年的时间,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户数增长了3倍,投资总额增长了近17倍,注册资本也增长了10倍有余,外方资本更是增长了14倍。全区不仅吸引外资数量和金额增多,外资所占比重也在增加。2000年,全区外资资本化仅占注册资本的48.95%,到2018年,这一指标增加到65.35%,其中2010年更是一度达到了74.36%。这充分说明内蒙古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外资企业也越来越看好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前景。

2.4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重视环境保护,必然是绿色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教训告诉我们,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行不通;日本总结工业化历程的经验教训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很惨痛,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而且污染治理的成本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包括时间成本、人民身体健康成本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在1983年底,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将保护环境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内蒙古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推进环境保护。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要求,采取绿色发展模式,在节能减排上狠下功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内蒙古单位GDP能耗减少趋势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和2011年左右,单位GDP能耗有三个明显的断崖式降低阶段,平时也基本处于平稳降低的态势。1985年,GDP能耗高达13.96吨标准煤/万元,到了2013年,该指标降低到了1.27吨标准煤/万元(见图2-9)。

图2-9 1985—2013年内蒙古单位GDP能耗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中,内蒙古有几个里程碑式的举措。2007年,内蒙古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到2010年GDP能耗下降到1.86吨标准煤/万元,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本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电力、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都提出了淘汰目标,同时限量生产高耗能产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审批和建设,抓好资源型产业升级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替代能源,从而加快调整用能结构。经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虽然2010年GDP能耗没能下降到1.86吨标准煤/万元,而是达到1.92吨标准煤/万元,但2011年该指标已大幅下降到1.41吨标准煤/万元。2013年,内蒙古推出了七项措施,狠抓污染减排工作:一是做好已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分类管理和规模化养殖场治污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三是加强畜禽养殖治污设施建设;四是重点推进电力、钢铁、水泥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工作;五是加快拆除湿法脱硫火电机组烟道旁路,开展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三自动”改造或尾部增湿改造;六是加快火电、水泥行业的脱硝工程建设和未安装脱硫设施的钢铁企业脱硫进程,强化已建脱硫脱硝机组的运行管理;七是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减排部门联动机制。2020年,为持续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节能降碳综合工作方案》,自治区政府部署了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工作要点,从生态环境、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牧业等领域共同推进全区“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工作。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内蒙古环境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区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于2006年达到峰值138.36万吨,此后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有所反弹,此后逐年下降,到2018年降低到27.25万吨;工业废气总排放量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中间有反复;工业废水总排放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39535.69万吨,此后呈下降趋势。如果按照单位GDP排放量来看,三者的排放量均有十分明显的减少趋势,只是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在各阶段有反复,而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2003年起逐年减少(见图2-10至图2-13)。

图2-10 2000—2018年内蒙古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整理。

图2-11 2000—2018年内蒙古单位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资料来源: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源自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GDP数据源自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图2-12 2000—2018年内蒙古工业废气、废水排放总量

资料来源: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

图2-13 2000—2018年内蒙古单位GDP工业废气、废水排放量

资料来源:工业废气、工业废水排放量源自历年《内蒙古统计年鉴》,GDP数据源自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同时,内蒙古大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荒漠增绿改造工程,仅2019年就完成营造林面积90.9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10万公顷,飞播造林3.50万公顷,封山育林12.20万公顷,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7.00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2.70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5.80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12.50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积10.50万公顷。2019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614.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1%(9)。从统计数据来看(见图2-14),2003年内蒙古森林面积仅为1474.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73%,森林蓄积量为98163.48万立方米,经过15年的生态环境改善工作,无论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还是森林蓄积量,都得到平稳增长。到2018年,全区森林面积增加到2614.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2.10%,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2704.12万立方米,三个指标分别增长了77.30%、73.61%和55.56%。其中,库布齐沙漠的成功改造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从1988年起,亿利资源集团与库布齐当地政府和民众联合开展沙漠化治理项目,经过近30年的努力,库布齐沙漠绿化率达到总面积的1/3。联合国环境署估计,过去50年来,库布齐生态恢复项目价值18亿美元。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对庞大的库布齐沙漠的绿化是所有地区土地恢复项目的典范。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实地察看了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肯定了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强调,要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图2-14 2003—2018年内蒙古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

2.5 高质量发展为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是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7年,党中央提出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在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内蒙古居民收入不断增长。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1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为100元;到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38305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3803元,分别增长了126倍和137倍。从增长趋势来看(见图2-15),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均呈指数增长态势,但城乡差别一直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从定基指数来看(见图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和农牧民可支配收入指数差别不大,也都呈指数增长态势。

图2-15 1978—2018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图2-16 1978—2018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可支配收入指数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随着收入增长,人民的消费金额不断增加。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928元,2018年增长到24437元,增长了5.2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则由2000年的1694元增长到2018年的12661元,增长了6.47倍。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在持续下降,200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到2018年,分别降低到27%和28%。在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的同时,城乡差别不断缩小,由2000年的相差10%减少到2018年的相差不到1%(见表2-4)。

表2-4 2000—2018年主要年份内蒙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统计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牧民固定居住的意愿不断增强,2018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家庭住房情况逐渐稳定,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62平方米。其中,自建住房占91.37%,购买商品房只占3.53%。从住房结构来看,砖木结构占62.01%,超过住房的一半,是无可争议的第一,砖混材料占27.55%,钢筋混凝土结构只占2.37%。可见,内蒙古农村牧区的住房具有地方特色,更加偏好砖木结构,这可能与当地森林蓄积量高有密切关联。

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家庭粮食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食用油、肉类、禽蛋类、鲜瓜果、鲜奶消费数量不断增加(见表2-5)。2018年,在农村和牧区常住居民家庭人均主要消费品数量中,粮食还是最多的,达181.45千克,远远高于城镇居民的90.52千克,甚至比1990年城镇居民消费量还要高近50.00千克;蔬菜消费量也达到82.18千克,低于城镇居民消费量;食油和猪牛羊肉消费量也略低于城镇居民(见表2-6)。农村和牧区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有所增加,据统计,到2018年,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0.14辆、摩托车64.53辆、移动电话242.16部、洗衣机94.54台、家用电冰箱104.17台、热水器27.70台、彩色电视机106.76台、计算机24.03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17.91台。可见,内蒙古农村和牧区已基本实现生活现代化,但信息技术的使用仍然薄弱,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覆盖面仍较低,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的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表2-5 1990—2018年主要年份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购买主要商品数量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注:“—”表示数据缺失,下同。

表2-6 2018年内蒙古农村和牧区居民人均消费主要商品数量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9)》。


(1)项目支持: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SYB72)。

作者简介:曹正忠,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韩佩玉,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副教授,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

(2)资料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3)魏伟忠,张旭昆.区位理论分析传统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5(5):184-192.

(4)路网密度表示每1万平方千米年均增长公路里程。

(5)李爱平.京新高速内蒙古段全线通车[EB/OL].(2017-07-15)[2021-10-09].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7-15/8278783.shtml.

(6)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来看,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大于20.0%),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但低于第一产业的比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而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变动并不完全按照这种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发展,因此,主要采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划分各阶段。

(7)资料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

(8)资料来源于“内蒙古口岸”微信公众号。

(9)资料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