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的本质

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宗教的时代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宗教的灵魂部分——“信仰”却被完好地保留和传承了下来。人类自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便由神话时代进入宗教时代,并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宗教统治人类的历史,由此形成了我们今天谈论的“传统文化”的概念。所以,所谓的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宗教文化。在中世纪一千多年间的西方,几乎单纯的宗教(基督教)文化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以此维护了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形式上或者叫文化上的统一,当然,其政治上的统一也是有一定基础的,只不过不是以国家的形式。可以说如果没有基督教文化,欧洲连文化上的统一都将无法做到,欧洲将完全陷入各完全独立国家的战乱之中,犹如战国时期的中国。但欧洲避免了这样的结局,基督教的价值功不可没。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的批判性的思考是多余甚至有害的。于是,古希腊哲学沉寂了下来,为千年之后的欧洲复兴储存能量。但东方的中国却在这一宗教化的时期,发生了哲学向宗教靠拢的事件:儒家思想教义化甚至教条化,成为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礼教”的形式;道家思想一分为二,分成哲学味十足的道学和纯宗教形式的道教,因为道学中“道”的神秘性、空无性,以及道教纯粹的宗教性,使得整个道家思想的传承还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而不像西方哲学建立在思辨和批判的基础上。于是,类似于宗教性质的儒家礼教,以信仰为基础的道学以及纯粹的宗教道教,再加上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便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形式,并互相补充,互为犄角,“三位一体”地维护着中国大一统的局面,直到20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似多样化地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但本质上传统文化的宗教性却与西方宗教文化无异,说到底都是宗教文化。为何这样的年代社会文化的主流一定是宗教化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