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需求不足的成因及解决之道
- 史帆
- 1912字
- 2024-06-11 13:28:25
前言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这一章主要讨论的是需求不足这个问题,在当今世界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从历史来看,需求不足如果得不到修正,最终会走向何方。而如果全球社会已经到了一个转型期,那么作为普通的个人,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又该如何从之前的历史中学习成功的经验,把握住转折期历史可能赋予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至第五章。本部分是我们理论体系构建的主体部分。通过对理论体系的了解,可以从中看到是哪些深层次因素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困境。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理论体系,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如何利用理论体系解释历史上的供给侧不足经济危机(后简称供给型经济危机)和需求侧不足经济危机(后简称需求型经济危机)的演化。
第二章主要阐述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模块,资本收益不可能三角定律以及企业总体利润源泉定律。前者提出,在一段时期内,整个社会所能吸纳的投资存在上限,超过将造成资本回报率持续下降,进而降低未来的投资意愿。长此以往,投资总量也将无法继续提高。后者给出了只要企业因为亏损而缩减生产规模,那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资本回报率将会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决定了在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中,将会有多少收入被分配给企业。而这个下限在出现需求型经济危机时是高于前面计算的社会能容纳的投资上限的,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不将自己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消费,那么将会存在投资过剩的情况。进而在资本回报率足够低,企业无法持续投资以后,造成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象。
第三章主要阐述两个定律下,社会将如何演化的路径。当资本回报率足够低以后,任何新增的投资都会使得企业整体的资本回报率分布向左侧移动,这个移动会使得更多的企业进入亏损区间进而减产或破产。这个效应表明无法通过投资继续增加全社会的资本存量,这也将导致经济进入我们称之为静态陷阱的局面。这个局面可以发生在人均GDP仍然很低的国家身上,日本失去的几十年、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流动性陷阱都是静态陷阱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四章主要阐述在供给型经济危机的演化逻辑以及历史上对应的情况。供给型经济危机发生的成因在于社会上资本收益较为分散,因此资本收益者本身绝对收入水平不高,造成资本收益中有较大一部分会变为消费,使得整个社会投资不足以维持经济正常发展所需,导致社会一直存在总商品供给低于总需求的状况。文中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经验,说明破解供给型经济危机留下的历史教训;以及美国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展示供给型经济危机在一个发达经济体的演化路径。
第五章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充分讨论了需求型经济危机成因的基础上,以1929年的美国和1990年后的日本作为例子,展示了我们的理论如何解释这些历史中所发生的经济状况。同时我们和各种主流学派也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在解释一些现象时我们和主流学派的一些差异。
第三部分是第六章至第九章。这部分聚焦于在我们已经分析清楚需求型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后,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困境。
第六章集中讨论,如果我们选择提升消费,那么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使得获得资本收益的人,尽可能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消费倾向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一个人的收入水平,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使资本收益尽可能多地流向更多群体,以使得他们每一个人的收入都不高。我们比较了历史上的财富差距演变,以及一些实证数据,来论证采用这种方法所面临的障碍。
第七章主要讨论通过金融资产负债组合和国债的不断扩张,来平衡富人手中一直增长的金融资产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下国债将会无止境地增长,社会需要维持新发国债和总需求间微妙的走钢丝式的平衡。并且大量财富最终集中在部分人手上,纵使他们通常不会消费这些财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些突然出现的购买力也会使得经济运作完全失衡。
第八章主要讨论在现在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干预,经济在中长期可能的演化路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问题出现在富人一部分既不能消费,也不能投资的财富上,想要问题得到解决,实际上就意味着这部分财富会消失。因此,不管以何种方式解决问题富人最终都会失去这部分财富。
第九章主要讨论最终的解决方案——国股民营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我们试图讨论一种新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面,既有着和纯市场经济一样的效率,又可以有效避免经济体进入总需求不足带来的灾难。既能充分调动每个企业家、劳动者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得国家在需要的时候能对经济体进行有效的调控。
第十章是总结部分。归纳了上面第六章到第九章的几种出路以及对策。并特别比较了富人群体在这些各种演化模式下收益的对比。可以看到,国股民营模式,不仅仅是对社会中下阶层能够有效地提升其收益或者降低商品价格。对富人而言,这种模式也是在未来的各种可能演化途径中,最能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