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一气周流)每个界面包括其他五个界面

第一讲讲到了元气,也讲到了元气是以阳为主,就是太师父提出来的坎中那一丝真阳或者一点真阳是先天起点,是生命的原动力。

现在的问题是在以阳为主的前提下,这个阳在一日或者一年的规律。阳的增强是靠秋天阳明的下压,对应到一年、一天都一样,一天是靠下午阳明的下压,这就是太师父提出来的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的降机,只有阳明阖回来,才有坎卦这一团不分阴阳的和合之气,也就是这团元气。

而阳明与其他五个界面的关系,比如与刚刚讲的坎是金水母子关系,那么与厥阴都是从中、主阖的,既然有这样的共性,那就必然有相互的关系,而且阳明和厥阴风木的关系也就是“木金,生成之终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种大的关系一定是左边厥阴的升,右边阳明的降。

听到这里,大家要明白,这涉及好多“类同软件APP”,就是不同的运行规律都在这一气里面能够体现出来,那么阳明和太阴本身就是互为表里的,标本中它们是互为表里的。阳明和太阳按照《伤寒论》的排序,太阳之后就是阳明,也是一个按排序的表里关系。阳明和少阳按照《伤寒论》的排序,少阳是在阳明的后面,因此这种排序里面太阳是表,阳明就是里;阳明是表,少阳就是里。它们相互之间都有关系。

这样我们就提出每一个界面,其实都是有其他五个界面的,这就是约回一元气。因为有这样一个由博返约、一散散为六气的关系,它们之间在生病之后是什么样的病机,就是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相关性,我们就能够利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来分析这个病机,包括大的病机和小的病机路线。但是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要用到这种根本的规律,没有离开《内经》的标、本、中和开、阖、枢,第一讲已经是从《易经》的角度讲了这个元气的由来。

其实先天的乾卦永远看不到,先天的坤卦也永远看不到,即使是我们人身上每个人公平的后天,那个坎卦、那一团和合之气我们也看不到,能看到的不过是这一团和合之气显现出来的象而已。显现出来的象,正常的生命的象,已经是万千,那么在正常的万千象之上又得了病,那就是万千之千万的病象。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一定会去找捷径,一定会去在至繁至杂的这个象里面找一个由博返约的捷径,这种捷径就是上一讲讲的病机。

这样就会明白太师父讲的“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这个先天起点,我们要扶这个先天起点。但是连命根的象都看不到,怎么扶?因此我们利用的一定是后世总结出来的八法。这是《伤寒一元解》的难点,能弄明白就好办了,这是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是太师父提出来的,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是混元一气,两个本来就是一气,这就是难点。因为我们治病所用的方药,“立足凡病皆为本气自病,一首四逆汤可通治百病,此论先天肾气”。论的是先天,但是这个方已经是先天肾气和后天胃气同时对治了。因为这个方的君药是炙甘草,而炙甘草我们都知道它是入中土的一个药,既可以对治中土里面的太阴,也可以对治中土里面的阳明。这也是《伤寒论》115方有70个方用到甘草的原因,其中68个方用的是炙甘草,两个方用的是生甘草。

那么为什么要用到炙甘草?对应的这个土就非常重要了。对于这个土,在六经辨证里面用炙甘草,对应的是太阴己土。如果利用的是太阴己土,而68个方用它,说明它又对治了很多燥热火证,这就说明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也就是说,在六个界面里,太阴和阳明是相对而言的,太阴是为主的,这就对应了另外一个学说——五脏学说,所以我们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十二经脉是以五脏为核心的,在太阴、阳明这两个相互关系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太师父提出来的“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这里的“永”是永远的“永”。

除了炙甘草这个药,大家看到基地的一些方重用白术、重用黄芪,还有肾四味。尤其是白术这个药,我们重用的时候就能够通过健运太阴来对治阳明不降所出现的燥热之象,就是这个药就能够立这个轴、斡旋这个中气。当然黄芪的作用会更全面一些,这就是中气。

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中气与元气之间的相关性,它其实是一气,刚刚只是讲了一点点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我们真正在治病的时候,二者之间元气是生中气的,但是要增强元气,全赖后天胃气的滋养灌溉。后天胃气也是中气,中气对应到人身上就是脾胃,对应到六经就是太阴、阳明。

“相互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是混元一气,就是指的一个元气”,这一点非常非常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