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资源与栽培(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 董诚明 纪宝玉主编
- 2字
- 2024-06-12 18:03:46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资源与栽培的特点和地位
一、中药资源与栽培的内涵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中药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的总和。广义的中药资源还包括人工栽培、养殖和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药用植物、动物及其产生的有效物质。20世纪以来,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剧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中药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及对动植物的过度采捕、生物生存栖息地的破坏等,造成中药资源不断萎缩。由此导致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中药资源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是在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生物学、生药学、药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
中药绝大部分来源于药用植物。所谓中药栽培是指专门研究中药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产量与品质形成、栽培技术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植物类中药材生产的应用学科。中药栽培主要涉及保证“植物-环境-措施”这一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各项农艺措施,包括了解不同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地整地、繁殖和育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等各种栽培技术措施,满足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药材的品质。
中药材栽培过程中,产量是生产目标之一。此外,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质量直接决定着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必须时刻关注产量与质量问题。为保证中药的产量与质量,中药栽培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究中药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每种中药植物均具有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如不清楚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就不能确定适宜的种子处理方法及贮藏条件,就无法实现种子繁殖;不了解药用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就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获得品质优、产量高的中药材;不了解药用植物对肥料的需求规律,就无法实现合理施肥,从而无法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等。只有了解清楚,才能有目的地选择适宜的栽培区域和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二是加强中药植物的栽培区域环境选择与调控研究。不同的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不同,其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当环境条件不能满足中药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时,就要采取一定措施对环境进行调控,如人参遮阴、地黄起垄等,否则就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开展中药栽培,就离不开生态问题。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后,中药资源不断遭到破坏,野生中药蕴藏量急剧减少,某些珍稀中药种类已濒于绝迹。资源在减少,用量在增加,供求矛盾日益扩大,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不仅关系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安全保障与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需要更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中药资源,制定一些中药资源保护的措施,禁止乱采、乱挖野生中药资源。在适宜地区建立特定品种的自然保护区,加大保存中药资源物种的力度。鉴于此,就需要相应的中药资源与栽培技术,需要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中药资源与栽培也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