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一起下辇

或许西方正在使人授意于袁福通,不断给予新的计划和策略,没有人在背后支招,袁福通哪敢反叛?

没有人在背后支持,面对太师的远征大军,哪敢应战?

没有新的办法和策略,又怎么能持续反抗,一直肆虐下去?

看来,太师的这次远征要艰难许多。

故袁福通难收也难平。

为此要改变北海战事带来的负面影响。

单凭印象,太师可能小瞧了袁福通,于欲为胜,故不得胜。

子受曾点破胜与不胜二者的关系,使之能重视起来。

太师大怒于有阴谋、算计者存在,单一个袁福通还是看不起的。

遂视其为边寇。

以太师的高傲,亦难改脾气,为维护王威、王权,对此等叛侯只会穷追猛打,而不会步步深思熟虑。

而袁福通也会变得极为小心谨慎,不会与太师的远征大军正面相对,只会竭力保存自身实力。

如此一来,太师有力无处使,这样只会吃亏。

此外,袁福通也不会过度损耗,从而导致自己大败亏输的情况出现。

他也怕大败或者亏输太多,从而召怨于随他一同反叛的一众诸侯。

袁福通要的不是战场上与太师争锋,而是尽量拖住大商。

七十二路诸侯能与其同伍,担负起叛乱的罪名,肯定不是坐在家里,袁福通这个好邻居上门就将他们说服了。

肯定有人联络他们。

而这个联络者是谁,不言而喻。

又出钱又出力,还得出人,挑出些好东西,袁福通才能坚持下去。

而太师早已发誓,早晚会将这些叛侯用槛车押回朝歌,包括那些公、侯、子、伯、男爵等等。

子受打算步行前往军营,要求王后及黄妃、杨妃三位娘娘下辇,

三位娘娘还如同小女孩儿一般,王后一听面露喜色。

当子受说出可以下辇,最为期待的莫过于黄飞燕,她还伸望其颈,向车外看去,看来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王后还有些犹豫,但听到大王琅然的声音,最终还是起身。

能随大王一同到军前,这王后想都没想过,包括黄妃黄飞燕,杨妃杨婉也是一样。

全军诣力(竭心尽力)为国,作为王后她当然要去看看,虽然礼数不允许。

但大王在这里,就算是不允许,也是可以的。

此次出征平叛,全军以达十万数,可以想象是何等壮观!

到者方可见,而子受牵着王后的手,引她下辇,群臣看着其动作,感觉这哪是大王和王后?看着更像是一对儿相亲相爱的普通人家的夫妇一般。

而子受和王后姜应缡确实极易给人这样的错觉。

军队后续还要馈运(运输)粮饷。

自北海叛乱起,至被平定,从边境一直延伸到腹地,江山社稷也因此受到影响。

兵者贵先,到达目的地或者指定地点后,便要屯驻,后勤肯定要跟上。

粮草、军饷、兵马到毕,便可出击,不必再同叛军僵持等候。

于是将在边,有时会受制于吏者,因为是他们保证后勤。

其中若有人纵恣为害,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不好受,包括太师也是一样。

被扼制的话,其毒甚至比前线的损害还要大,所以子受尤为提醒。

自北海叛乱以来,子受头一次说要修“君臣之好”,一边要废祭,一边还要修祭坛。

要想大商不见太多烽火,除了搞定内外,还得搞定这帮大臣。

人族要想繁盛,民众要想安乐,就是不蔽于朝,不蔽于野。

他不会把群臣当牛马用,群臣也别想把别人当牛马用!

以及挠乱朝政等,所以子受有言在先,先把话说在前面。

朝堂若有人构乱,与之为难的话,军人相继牺牲,边民亡死受难,始终置国家人民于不顾的话,朝堂之上多不荡然且肆意,他会净尽一切。

今若不为之所动,往后必有所变!

恬不知耻者,有诏不遵者,生平未有以廉称之,不为之忠,更谈不上正直,在朝无尊王之志,更无成法以治国。

所以子受并不对他们抱太多的期望。

两位娘娘同王后一起下辇。

子受虽为人皇,是大商的王,但没有太多架子,对两位娘娘和王后一样温润。

而三位娘娘也沈溺于大王的温柔之中,而忽略了群臣的目光。

这在群臣看来有些过于放恣了。

然而这也并非出自群臣的平情(公正客观看待)之论。

他们希望大王是千载犹可想望之君,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千载犹可想望之臣。

群臣心想,使(假使)在后世,不知道如何评价大王的种种行为,就是现今,他们也感觉分外无奈和无语。

而在东西二宫与王后看来,大王处处皆英断!

反倒以为群臣不明,而这群“忠良”之臣,不仅子受不鸟他们,亦未获得三位娘娘的认可。

遂同大王,仍前往军队驻地。

军营中,军队已为出征做好准备,同时寄望于仙灵神祇,得到保佑,在远离故乡后,仍然能平安无恙。

士兵本身不由自主,且已经成为惯例。

崇尚仙神之力,欲以为援。

如果他们知道能以军功封列侯,会怎么样?

这些战士曾随子受征东夷,战西羌,南征九苗,北讨鬼方,跟随太师,也从来不抱怨言,上报国下为民,而且大多率直。

虽然一个个都是俗人,但能征善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其中不乏忧国闵时之辈。

“闵时之良吏,身死国亡,遗爱余烈,必及其后。”

那些忠诚于国家,忧虑时局的官吏,包括那些军中将士,他们不乏一腔爱国之心!

身负安国安民的责任与使命,具有家国情怀,心怀本族,心系上下,积极进取,想要利国利民。

那些忧时虑国为民,忠诚于国家的将士,即使以身殉国,但他们遗留下来的品质及功绩,必定会泽被后世,影响子孙后代!

所以忠勇之举,不必为在战场牺牲而伤感。

忠勇之士也不会为此感到悲哀!

不畏之艰难,更不惧困苦,不管到何时,都英勇无畏,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