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版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 (英)莎士比亚
- 1600字
- 2024-06-07 14:36:45
开场诗(1)
|歌队上。(2)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3),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望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4),
市民鲜血污渎市民之手。(5)
是命运(6)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陨灭,
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7),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唯有儿女殉情将其掩埋,
演成了两个时辰的戏剧。(8)
请诸位耐着心细听端详。(下。)
(1) 第二四开本中,《开场诗》(The Prologue)以大号字体居中显示,“歌队”(Corus)以小号字体居中显示。或许,《开场诗》指的是开头的这首十四行诗,“歌队”指的是说话人,按照惯例,这个角色会身披黑色斗篷,这里的开场诗及第四场和第五场之间的十四行诗均由其念出。演出时,歌队的人数通常会翻倍,有时也会被删略。G. B.尚德(G. B. Shand)曾在信件中提出,最后两行对偶句暗示出歌队很可能是某位剧团发言人,如剧院簿记员,或者甚至是作者本人。
(2) 开场诗沿袭了同时期在公共剧院上演的悲剧的一般模式,也借鉴了亚瑟·布鲁克(Arthur Brooke)版本中以十四行诗为体裁叙述的“提要”(Argument)。同时,珀尔曼(Pearlman)指出了莎士比亚版本的迥异之处(pp. 112-115)。第一,第二四开本中的歌队一共出场两次,随后莎士比亚摒弃了这一模式,这或许表明了莎士比亚在创作过程中对悲剧呈现形式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第二,第一四开本也保留了这首开场诗,内容略有不同,这说明开场诗是舞台表演的一部分,不过第二四开本中歌队仅出现了这一次。第三,这首开场诗在对开本中是缺佚的,或许在核算版面时出了纰漏(参见Jowett),对开本的开头一句即“第一幕。第一场”(Actus Primus. Scoena Prima)。
(3) 维洛那城代表了两种传统:一种是文学传统;一种是戏剧传统。从波尔图的中篇虚构故事开始,维洛那就是这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地。另外,许多英国文艺复兴喜剧,包括莎士比亚一半以上的喜剧都以维洛那等意大利城市作为主要的戏剧地点,即使不是主要的背景地,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 “宿怨”/“新争”(ancient grudge/ new mutiny)是本剧无数对仗中的第一组。莎士比亚的描述借鉴了布鲁克长诗的第34、36行,将两大家族长久以来的对峙称为“怨恨”(grudge)。
(5) 哈里·莱文(Harry Levin)指出,全剧使用了多达100多处的“行间单词重复”——间隔重复(diacope)或嵌插重复(ploce)——的修辞手法,由此产生了极其对称的效果,这样既能突出某个单词,又平衡了整行诗句(pp. 47-48)。[原文行间重复处为“civil blood”(市民鲜血)和“civil hands”(市民之手)。——译者注]
(6) 原文为“fatal”,既有命中注定的意思,也有致命的意思。这一关键词引入了命运的观念,既关乎这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也暗示出父辈之间的怨憎所招致的灾祸。
(7) 原文为“the fearful passage of their death-marked love”,M. M.马胡德(M. M. Mahood)从这行诗中辨认出了六组双关语,这“抛掷出了一个关于本剧的核心问题:戏剧结尾到底应是悲怆还是圆满?”(pp. 56-57)“fearful”一词既可以指担惊受怕的,表达了这对恋人的无助,也可以指令人惊骇的,直指观众的错愕反应。“passage”一词既可以指“事物的发展态势”,也可以指“旅程”。再者,“passage”一词还有死亡的意思,与“death-marked”形成双关。一方面,两人的爱情诗注定以死亡的悲剧收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死亡作为一种意图和目的。
(8) 同时期的相关证据表明,早期现代戏剧的时长一般为两三个小时。参见E. K. Chambers,The Elizabethan Stage(Oxford,1923,ii. 543)。不过各个戏文长短不一,很可能并无统一的时长限定。
(9) 巴登施莱格(Bartenschlager)对比了《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中的开场诗,认为此处是在唤起观众的想象力。根据他的解读,“这厢”(here)指的是伊丽莎白时代舞台,当时的布景条件不足以呈现出“名城维洛那”的盛况。歌队邀请观众共同沉浸在这场视觉幻象中。这一解读不无道理,不过最后的对偶句也可另作他解。
(10) 原文为“What here shall miss,our toil shall strive to mend”,这句诗行虽短,却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诗句的大概意思比较明确:演员们会竭尽全力满足观众的需求。不足(miss)/补上(mend)的对仗却使意思显得晦暗不明,不足到底指的是观众的不足还是戏剧本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