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多价值链协同数据空间智能管理
- 刘达等
- 1101字
- 2024-06-06 18:46:06
1.2.2 产业链理论的基本内涵
产业链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能够将微观企业和中观产业联系起来的理论工具。通过该理论,企业不仅能从微观的视角对自身进行剖析,还能从全局的角度对产业链中各节点企业间的联系进行描述,从而对由各关联企业所构成的特定行业进行全面的分析,符合人们对“由局部到全局”的普遍认识,也符合实际研究的需求。
1.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一种或者相关联的产业活动在一定的地理范围或者特定的地点上产生聚集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可以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企业网络,也可以是拥有共同产业文化价值与目标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聚集。它被认为是拥有高创新能力的生产系统。
产业集群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江浙一带,这片区域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传统手工业蓬勃发展。如果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现象属于“原生型”,那么两广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则属于“嵌入型”。广东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扶持,吸引外来企业进行投资,建立加工制造业基地,形成成熟的产业规模。此外,基于中国式的人文情怀,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使得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密切相关的。对产业链的研究只有结合和参考产业集群的理论,才能更加深入和具体,才能更好地连接产业链,带动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
2.产业分工理论
《国富论》一开始就谈到了劳动分工,探讨了国家财富的本质与原因,并指出劳动分工对国家财富的重要意义。斯密相信,通过劳动分工,可以实现技术进步,节约时间,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进而推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将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分,各个环节上下游形成产业链,劳动分工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今后产业链优化升级的起点仍然是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产业链的理论逻辑是以劳动分工的理论逻辑为基础的,它是在普遍规律的指引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新的个性。通过对“产业链”和“劳动分工”的辨证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链”是现代劳动分工的一种新形态,它对于“产业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3.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基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的,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两个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对于任意一种商品来说都不是相同的;同样,对于同一个国家的任意两种商品,劳动生产率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的出现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引,通过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剖析,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比较优势的运用也与产业链的理解与研究息息相关,结合了比较优势的理论,才能更充分地分析产业链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