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第六种职能

在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看来,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革命。

认知革命后,人类虚构出了国家、宗教、货币等种种合作秩序,将越来越多的人类紧紧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这个合作秩序的本质,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核心是“相信”。

首先是国家(民族)。

国家从来不是什么真正存在的客观实体。人们通过对一系列符号的认同,比如语言、历史、文化等,“相信”大伙是同一群人。美国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尽管每个国家(民族)内部都存在剥削,但国家(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平等的同志爱,正是这种友爱驱使数百万人甘愿为国家(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其次是宗教。

宗教里面的“神”,也是虚构的产物,但人类因为“相信”,形成令人惊异的合作。中世纪时,在教皇号召下,西欧领主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开展了持续约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今天,宗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葛百彦的研究认为,在美国,至少有相当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3的价值,是因为受到宗教的感召和组织完成(葛百彦,2018)。

最后是货币。

赫拉利说,货币是有史以来人类虚构的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为什么有人起早贪黑做煎饼馃子,只为换来几张彩色纸片?原本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和厂房,有人却把它换成银行卡里一串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

人们愿意这样,也是因为相信。“信任”是所有金钱形式的基本原料。他们相信用这些彩色纸券能够从菜市场买到猪肉大米,相信银行卡里的数字可以在另一个地方买到豪车豪宅。货币的本质,并不是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而是一套可转让的信用记录体系。

货币制度下,相距甚远的人可以进行贸易,陌生人可以开展协作。正是货币,让这个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信仰的人融为了一体。

马克思认为,货币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但货币不仅可以用来交换,还会经由储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变身为资本,投向农业、工业、商业,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进行自我增殖。

这是货币的第六种职能,即成为社会市场中最发达的生产要素:资本。现实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设备、原材料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增殖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才成为资本。

资本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资金、资产转化为生产性投资的过程。历史上,宗教、国家、货币和资本,这些秩序曾经共存共荣,也展开过激烈的竞争和角逐。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通过与产业、科技的联姻,成为全球统一和融合的主导力量,一跃登上近代史的王座。